2021年以来,深圳市光明区和百色市田阳区两地锚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核心目标,聚焦产业、劳务、消费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建成百色市首个光储超充一体化场站,推动百色市与光明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广西首个地级市大湾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促成百色创维光伏大基地项目实现“50天签约、100天入统”的“田阳速度”。凭借扎实成效,田阳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考核中连续多年获评“好”等次。五年来,两地累计投入粤桂协作财政资金2.29亿元,实施协作项目58个,构建从“单向输血”到“协同造血”的乡村振兴新模式,让粤桂协作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产业协作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共生”,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两地立足田阳铝、芒果、林业、新能源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湾区研发+老区制造”产业合作模式,以园区共建为载体,推动产业从零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跨越。
五年来,累计投入1.82亿元共建深百智能制造产业园、田阳乡村振兴众创产业园、预制菜产业园、百色现代林业田阳区产业园等4个园区。引导落地投产企业21家,实际到位投资额12.32亿元。
在产业链打造上,配合百色市粤桂工作组整合5000万元购置标准厂房,引入创维光伏、鸿荣兴新能源等企业,形成“光伏支架+铝深加工”上下游产业链,目前产值已超10亿元;促成创维光伏大基地项目“50天签约、100天入统”,已获4GW新能源指标,实现产值超3亿元、税收1500万元,未来3-5年预计年产值达100亿元。在特色产业升级上,引进5家芒果深加工企业,年销售精深加工产品4.5亿元,田阳成为全国最大芒果深加工区;投入粤桂协作资金5953万元,集中连片打造绿色低碳经济生态林业产业园区,在林业产业园内建成百色首个智能光伏+先进储能+液冷超充新能源示范站,打造从绿色发电到高效用电的新能源示范样板点。
两地产业协作突破了传统帮扶的“输血逻辑”,转向“造血型”区域共生,将区域协作的红利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百色现代林业田阳区产业园。宋俊良摄
劳务协作
从“单向输送”到“稳岗提质”,织密群众增收保障网
两地构建“培训—就业—服务”全链条体系,让群众就业有保障、增收有底气。
2021年以来,累计举办电商、叉车等技能培训103期,共计培训4945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3049人次,帮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持续打造“阳光快聘”“田阳电工”等劳务品牌,开展“订单式”培训班6期,培训人数200人,实现“培训即就业”的良性循环。助推就近就地就业和外出转移就业“双轨”并行,通过粤桂协作机制,共建产业园区,招引企业落地,共建“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等,累计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9278人;开通“点对点”送工服务专车、专列133班次,累计输送农村劳务力到广东务工4387人;通过开展直播带岗网络招聘会和现场招工推介会等方式,建立常态化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帮助转移到东部就业农村劳动力12291人,其中脱贫劳动力7218人。
整合粤桂协作资源,打造“线上+线下”零工市场“阳光快聘”,线上搭建“田阳e就业”平台,通过智能模型实现岗位智能匹配、人才精准推荐;线下提供免费洽谈场地、求职招聘信息登记发布服务,围绕零工群体开展“赋能小课堂”,提供技能提升、求职指导等服务,举办企业用工研习交流会等,以“全链条服务+精准匹配”塑造零工就业服务品牌,让劳务协作成为群众增收的“稳定器”。

“阳光快聘”零工市场。廖小凤摄
消费协作
从“零星带货”到“品牌赋能”,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
2021年以来,光明区携手田阳区以“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为核心,多措并举打出消费帮扶“组合拳”,破解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困境。
在前端品质把控上,打造圳品示范基地,建立“直采直供”基地,赋能产品标准化,累计建设4个供应深圳农产品示范基地、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深圳“菜篮子”基地、1个“深圳农场”基地,认证13个“圳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标准化管控。在品牌塑造与推广上,培育“壮山农鲜”区域公共品牌,发布“壮山农鲜”AI数字人传递田阳芒果的品牌故事和品牌优势。融通线上线下平台,拓宽品牌渠道。
线上,用好国家“832”扶贫电商平台、“粤桂优农”等电商平台;线下,组织多家企业赴北京、深圳、广州、珠海等地开展展销活动,组织大湾区多家有实力、有意向的采购商组团到田阳展开零距离产地考察、面对面产销对接等,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民参与”帮扶模式,推动“桂品入湾”和“客商入乡”双向赋能,有效破解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困境,促进农民增收。其中,2024年田阳农产品消费帮扶做法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播出报道。自2021年以来,田阳区累计销往东部地区的农产品销售额达11亿元,消费协作工作稳居广西壮族自治区前列。

田阳“壮山农鲜”特色农产品亮相展销会
农文旅融合
从“资源分散”到“融合赋能”,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依托田阳红色文化资源,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投入粤桂协作资金1141.15万元,打造“红色壮乡”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百育、那满等乡镇,以资金项目为抓手构建“文化+产业+生态”振兴模式,推动农文旅资源从“分散”到“聚合”。
在业态创新上,打造“满仓农事研学基地”,以研学中心为可持续运营为核心动力,构建“研学—观光—休闲”旅游闭环,让游客在体验农事乐趣的同时,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在人才培育上,在腾讯公司指导下,以那满镇为中心,已经在全区乡村经营性人才中选聘培养了6名乡村CEO,打造成为一支专业的乡村经营性人才队伍,代表村集体、村民经营,鼓励本村农民一起参与规划、建设、运营自身资源的共富发展新业态。
自开展特色带创建以来,带内基本达成群众生活环境良好、文化生活丰富,村集体经济组织具备良好的运营能力,村民收入逐步增长,累计实现分红87.75万元,惠及1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益群众约2万人,实现环境改善、文化振兴与收入增长协同并进。

田阳区那满镇“为村共富乡村一粤桂农文旅”项目。图源田阳区委宣传部
人才协作
从“单向支援”到“共建提升”,筑牢民生服务硬支撑
光明区21所学校、1家医院与田阳实现结对帮扶,选派教师、医技人员229人次,接收田阳471名专业技术人才赴深跟岗学习,让优质资源跨越山海落地田阳,助力田阳教育医疗水平显著提升。
教育帮扶方面,通过开展两地线上线下活动,专题讲座和公开示范课,“组团式”合作办学等创新模式,引进光明区先进办学理念、科学管理方法和优质教育资源,为田阳区教育发展贡献“光明智慧”和“光明力量”。通过光明组团式帮扶,田阳高中首年高考取得新突破。
医疗帮扶方面,聚焦技术短板,2021年以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和支医医生的支持协助下,田阳区人民医院揭牌成立“骨科万俊明博士工作站”“泌尿外科冯宇鹏博士工作站”“黄东锋教授专家团队工作站—王朴博士工作室”和“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规范管理—王小博博士工作站”,通过博士工作站带动、开展手术示教、专题讲座和培训,深化医疗技术“传、帮、带”,光明区派驻专家累计开展新技术63项,受益病患3.4万余人次。帮扶期间,涌现出支医医生冯宇鹏一年参与手术300余台、支医医生卢远征跨越千里接续粤桂协作的使命、支教教师张海东携家人支教三年、胡晓东与袁立颖等四对夫妻躬耕支教一线等感人故事,成为粤桂人才协作的生动注脚。

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规范管理-王小博博士工作站在田阳区人民医院挂牌成立。卢忠林、黄保赫摄
社会协作
从“分散参与”到“多元聚力”,构建帮扶大格局
自2021年光明区4个街道、24个社区、3个企业和2个社会组织分别与田阳区4个乡镇、35个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光明区广泛动员引导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田阳区,光明区慈善会、商会、深圳狮子会、镇村结对单位等社会各界力量捐款捐物合计3085.74万元,主要用于疫情防控、肉牛养殖、产业路、公共照明、水利修建、排水排污等200个民生类项目,支持乡村振兴建设,让协作成果直达基层。
2025年,田阳区连续遭受台风强降雨侵袭,9个乡镇64个村出现严重内涝、山体滑坡及农田淹没等险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危急时刻,田阳区依托粤桂协作机制发出支援倡议,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深圳燕麦科技、深圳鸿荣兴科技等企业火速驰援,捐赠价值约400万元的资金和生活物资等,为抗洪救灾与民生保障注入“及时雨”。一箱箱物资、一件件设备,不仅承载着企业的社会责任,更见证了粤桂两地“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两地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的帮扶大格局。

爱心企业捐赠物资支援田阳受灾群众
山海相连,心手相牵。五载协作,硕果满枝。光明区与田阳区的五年携手,不仅搭建起跨越千里的协作桥梁,更探索出一条东西部协作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未来,两地将继续深化合作,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续写更多“山海情”新篇章。(记者 陈志深)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