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梅州9月24日消息(记者官文清)金秋九月,稻浪翻滚,南粤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9月23日,央广网特别组织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直播节目——“央广原乡行·金秋绘丰收”走进广东梅州兴宁市,共同见证在“媒体+”赋能下,“一只小鸽子带动一个大产业”的乡村振兴答卷。
“央广原乡行·金秋绘丰收”走进兴宁市(央广网发 图片来自直播)
广东是全国肉鸽饲养量和出栏量最高的省份,占全国出栏量的50%,产业集中度、龙头养殖企业数量及规模均领跑全国。而有着480多年养鸽历史的兴宁,则在其中贡献了近七分之一的力量。
数据显示,2024年,兴宁肉鸽年出栏量高达5750万羽,占梅州市的70%、全省的15%、全国的9%。这意味着,在广东,食客每吃7只鸽子,就有1只来自兴宁。
从传统的“靠天养鸽”到如今的“数据养鸽”,“兴宁鸽”的“出圈”之路是科技赋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发力“六个高地”,让兴宁鸽“飞”遍全国
“兴宁的目标,是打造‘中国鸽业之都’。”在直播中,梅州市兴宁市市长赵超文向央广网记者介绍,为推动肉鸽产业高质量发展,兴宁正借力“媒体+”赋能,构建从“养得好”到“卖得好”再到“品牌响”的产业闭环。
兴宁市市长赵超文出镜介绍兴宁鸽(央广网发 图片来自直播)
据赵超文介绍,近年来,兴宁引入了不少智能设备,例如搭建了智能控制系统、安装了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引入了机器人来自动投喂饲料,实现了远程管理,“等于是给养殖业插上了‘数字翅膀’。”
“以前一名农户只能同时养殖1000对种鸽,插上了‘数字翅膀’以后,一名农户可以同时养殖3000对种鸽,极大增加了农户的经济产出效益。”赵超文举例说明了兴宁“智慧养鸽”的成效。
以打造“中国鸽业之都”为目标,近年来,兴宁出台《兴宁鸽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8年)》等政策文件,重点推进“十大工程”,建设“六个高地”(产业人才高地、市场高地、生产高地、文旅高地、种鸽孵化高地、智慧大脑高地)。“我们不只是把鸽子养大,还要把产业链做全,从种鸽孵化、规模养殖,到加工销售、品牌打造,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闭环。”赵超文表示,兴宁鸽产业的成功不仅在于养殖环节的智能化,更在于全产业链的布局。
如今,兴宁已经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肉鸽屠宰食品加工基地,在关键技术如冰鲜保鲜、预制菜加工、休闲食品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研发出盐焗乳鸽、酱香乳鸽等风味产品及预制菜,其中 “陈小鸽” 等品牌产品广受市场欢迎。
据赵超文介绍,兴宁还通过“12221”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擦亮兴宁鸽区域公用品牌,加速兴宁鸽“出圈”。例如,让兴宁鸽“食在广东 鸽出兴宁”等宣传语登上广州塔及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地标大屏幕、举办广东省“百县千碗”暨兴宁鸽美食大赛、与餐饮和旅游行业合作等,拓宽了消费场景。同时,积极参与“媒体+”助农行动,借助“辛选”“与辉同行”等媒体直播力量提升品牌影响力,让兴宁鸽“飞得更远、卖得更火”。
养好鸽、做好鸽、卖好鸽,“兴宁鸽”的“出圈”之路是科技赋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我们就是想通过这一只‘小鸽子’,真正带动一个‘大产业’,助力‘百千万工程’,讲好兴宁富民强县的故事。”赵超文在直播中表达了加快兴宁鸽产业发展的愿景,同时向全国观众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前来兴宁旅游,看兴宁美景,品兴宁好鸽!”
从“看天养鸽”到“数据养鸽”,智慧养殖效率倍增
借由一只只小肉鸽,兴宁何以唱响“致富歌”?本次直播期间,央广网记者走进兴宁市肉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只见现场技术人员通过电子手环读取电子标签数据,在智慧管理系统助力下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鸽舍温湿度、氨气等可实现全自动调控,实现环境的精准调控,提高养殖的科学性。
技术人员介绍智慧管理系统(央广网发 图片来自直播)
“鸽棚有几千对鸽子,每一对鸽子的状态都是不同的,传统的手工记录和管理方式没有办法详细准确记录,如今借助现代养殖业信息化技术,可以有针对性、精准地去了解每一只鸽子的情况,实现科学养殖。”现场技术人员王梓颖表示。
王梓颖介绍,这里所有鸽子的生长状态相关数据,高达数百万条的信息,都可利用5G、大数据技术,存储在兴宁肉鸽产业园大数据展示平台,通过这些前端设备直观地呈现给养殖人员,为高效、高质养殖提供智慧支撑。
从“看天养鸽”到“数据养鸽”,从经验判断到智能决策,兴宁正以“智慧大脑”为核心,推动鸽产业完成从传统养殖到现代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
兴宁鸽产业带头人、金绿集团负责人陈伟波向记者介绍,企业的“智慧养殖”除了体现在喂料、清粪等环节实现机械化、智能化之外,还体现在养殖数据的自动提取及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的运用上。
陈伟波介绍兴宁鸽的养殖情况(央广网发 图片来自直播)
“2017年,我们通过与科研院校积极合作,专门研究推出兴宁鸽的信息化展示系统,通过智慧大屏可以实时展示兴宁肉鸽产业园的相关信息。”陈伟波说。
“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管理更精细、更有序,人力成本至少降低5%,饲料浪费少了,鸽子健康度也提升了。”陈伟波表示,接下来,企业还将不断优化信息化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让经过升级完善的系统能进一步推广普及,让更多农户得以借助手机等“新农具”为兴宁鸽产业插上“智慧化”的“翅膀”,持续推动增产增收。
据陈伟波介绍,经过15年发展,兴宁已形成“种鸽培育—乳鸽养殖—屠宰加工—食品研发—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六个统一”模式——统一场地规划、统一种苗供应、统一饲料配送、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乳鸽收购、统一品牌打造,已带动梅州及周边地区数千农户参与养殖。
在陈伟波等众多养鸽带头人的带动下,兴宁鸽已成为当地“致富鸽”,今年兴宁市肉鸽年出栏量预计超6000万羽,产业总产值超30亿元,一副“鸽肥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450年盐焗技艺,让兴宁鸽成为“舌尖上的文化符号”
在兴宁当地,鸽子不仅养得好、卖得好,做成的美食更远近闻名,成为当地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如何让这只鸽子成为“舌尖上的美味”?兴宁用400多年的传统客家盐焗技艺,给出了最具文化底蕴的答案。
“腌制要用粗海盐,塞到鸽子腹腔里按摩,40分钟后冲洗掉表面盐分,再用草纸包裹两层,埋进炒热的盐里焖70分钟——这样做出来的盐焗鸽,皮脆肉嫩,还带着海盐的清香。”在产业园的美食体验区,广东省粤菜师傅、兴宁技师学院教师郭华群现场演示了客家传统名菜“盐焗兴宁鸽”的制作过程。
郭华群演示了客家传统名菜“盐焗兴宁鸽”的制作过程(央广网发 图片来自直播)
郭华群介绍,“盐焗”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发明的烹饪技艺,已有400多年历史,“以前没有冰箱,用盐腌制既能延长食材保质期,又能激发肉质的鲜味,兴宁鸽肉质紧实、脂肪含量低,最适合做盐焗菜。”
制作盐焗兴宁鸽,选材尤为讲究。“必须用45~60天的‘中鸽’,体重达到300克以上,这个阶段的鸽子肉质最鲜嫩,营养也最丰富。”郭华群一边将腌制好的鸽子包裹草纸,一边解释,“草纸要裹紧,避免炒盐直接接触鸽皮,否则会焦煳;盐要炒到‘乱跳’,这样温度才够,焖煮时才能锁住水分。”
70分钟后,当裹着草纸的鸽子从盐堆中取出,剥开纸的瞬间,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鸽皮呈金黄色,轻轻一撕,汁水便顺着纤维渗出,入口先是海盐的咸鲜,随后是鸽肉本身的清甜。“这就是兴宁鸽的特色,不用太多调料,靠食材本身的品质就能出彩。”郭华群说,这道传统名菜已成为兴宁文旅融合的“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品尝。
郭华群介绍客家传统名菜“盐焗兴宁鸽”(央广网发 图片来自直播)
如今,盐焗鸽这一特色美食,正从兴宁“飞”向全国。兴宁市持续投入肉鸽加工产品开发,推动了冰鲜鸽和乳鸽预制菜等主导品类深加工,预制菜产品包括盐焗乳鸽、酱香乳鸽、香辣乳鸽等风味乳鸽和便捷自加热鸽汤等品类,肉鸽产品线日益丰富。目前兴宁规模化加工企业日均生产冰鲜鸽约6万只、肉鸽预制菜产品约2万只。
下一步,兴宁将积极引导“兴宁鸽”区域公用品牌与“陈小鸽”“李大鸽”等企业品牌开展更深入的合作与联合营销。鼓励企业品牌在包装设计、宣传推广等方面突出“兴宁鸽”区域公用品牌标识,形成品牌合力,共同提升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同时,加强与餐饮、旅游等相关行业品牌的合作,开展跨界营销活动,拓展兴宁鸽的消费场景和市场需求。
从“小鸽棚”到6000万羽的产业集群,从“看天养鸽”到“数据养鸽”,从传统盐焗技艺到全产业链布局,兴宁鸽的发展历程,是广东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每一只从兴宁飞出的鸽子,都承载着当地农户的增收希望、产业的创新活力。
“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更多鸽产品,让兴宁鸽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带动乡村振兴的‘金鸽子’。”陈伟波的话语里满是期待。
而在兴宁,这样的期待正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智慧鸽舍里的设备不停运转,加工车间里的机器轰鸣作响,农户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共同绘就着“中国鸽业之都”的美好未来。
一只小鸽子带动一个大产业;一个大产业撑起一方振兴梦。兴宁正以鸽为媒,借助“媒体+”的东风,持续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农民共享丰收成果,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