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9月11日消息(记者官文清 见习记者徐钡儿 实习记者蔡滢珲)近年来,广东在卫生健康领域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着力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为守护人民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9月10日上午,广东举行“广东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中山眼科中心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介绍中山眼科中心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医疗有关情况和成效。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研发医疗新科技 突破眼病防治瓶颈
林浩添表示,近年来,中山眼科中心以“临床出题、创新破题”为导向,在眼病防治领域持续突破。在疑难诊疗上,2016年用干细胞技术实现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再生,成果入选“全球医学八大突破进展”。首批患儿术后随访近10年,远期视力达标率比传统手术高30%,中远期并发症降30%以上。
医疗创新成果展(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蔡滢珲 摄)
在新药研发方面,针对早期白内障研发全球首个可逆转眼药水,能抑制晶状体蛋白变性,延缓甚至能够逆转白内障的进展;针对青光眼患者自主研发了新型抗青光眼新药,打破国际垄断,两款新药均进入临床试验,未来有望平价惠及患者。
在成果转化方面,中山眼科中心发现每天40分钟户外活动可降1/4青少年近视风险,方案入全球指南;创“笑的训练”治干眼症,无药无副作用;优化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方案,疗程减半且保生存率,减轻患者负担。
首创眼病智能诊疗体系 让眼健康服务触手可及
在发布会上,林浩添指出,“看病远、看病难”仍是民众关切的重点问题,尤其在偏远地区,诸多眼病因诊治不及时导致视力永久受损。为此,中山眼科中心早在十几年前便布局眼科医学人工智能领域,以技术创新打通眼病诊疗“最后一公里”。
林浩添介绍称,团队研发的5G智能眼科巡诊车,不仅是移动检查平台,更堪称“上门服务的移动眼科医院”,可完成绝大多数基础眼科检查,将三甲医院“专家级”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在AI技术应用上,自主研发的白内障人工智能云平台,30秒内即可完成初诊,准确率超97%;依托国产算力打造的眼科大模型数字医生,几分钟内就能采集患者体征与视力信息、精准判断病情,效率远超传统诊疗模式;针对婴幼儿无法表达的诊疗痛点,研发的婴幼儿视功能智能筛查技术,已入驻广东省卫健委小程序,落地医院、社区、居家等12类场景,覆盖广东、北京、湖北、新疆等地,累计服务超1.6万名婴幼儿,让偏远地区眼病筛诊覆盖率从0提升至83%,助力眼病早发现、早干预。
眼科手术机器人(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蔡滢珲 摄)
为科学防控儿童近视,团队结合“校园绿化环境与近视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的研究发现,推出“爱眼地图”手机应用,可智能推荐附近优质户外活动场所,让“带孩子户外护眼”更便捷科学。
林浩添指出,从算法研发到系统集成,从临床验证到规模化的应用,经过持续地深耕,中山眼科中心逐步构建起覆盖筛查、诊断、转诊和管理的智能医疗体系。通过人工智能,让优质的眼健康服务突破时空的限制,真正走进基层、走向群众身边。
打造中国巡诊名片 让光明成果惠及全球
林浩添表示,在守护国内百姓眼健康的同时,中山眼科中心积极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国眼健康方案走向世界。通过“光明行”援外医疗项目,团队将智能诊疗系统带到马尔代夫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让当地居民足不出国就能享受中国专家级的智能远程服务。
9月3日,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新疆分中心正式揭牌,未来将重点推动眼科人工智能、5G远程诊疗等新质生产力在边疆地区及中亚友好医院落地转化,进一步拓宽技术服务半径。
林浩添指出,展望未来,中心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力打造惠及全球的中国巡诊品牌,推广可复制的人工智能眼健康模式,助力眼病实现“早筛、早诊、早治”;研发推广智能家居眼健康监测设备,延伸居家眼健康管理链条;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移动医疗体系——空中打造国产眼科飞行医院,天上依托卫星遥感赋能眼病防控,地面通过慧眼移动医院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海上建设科考船载手术舱,最终形成覆盖国内城乡、贯穿“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陆海空一体化眼健康服务网络。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