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市司马浦镇传来丰收捷报: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的科技支撑下,该镇实施的省级绿色高产高效水稻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双季亩产突破1200公斤。特派员团队与镇政府紧密协作,以科技为笔,筑牢当地粮食安全“科技堤坝”。

2025年韦帕台风过境,给司马浦镇溪美朱村千亩水稻示范片带来重创——晚造秧苗遭暴雨浸泡48小时,面临大面积烂根缺苗的危机,当地农户心急如焚。特派员团队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奔赴田间地头,启动应急方案。团队成员俯身为苗、蹲地察情,经过精准诊断,确认淹水秧苗存活率已不足40%。为抢回农时、减少损失,团队迅速调拨“华航香银针”早熟抗逆品种,手把手指导农户采用“高温催芽+浅水灌溉”的科学育秧技术,重新开展补种工作。期间,特派员张建林带领团队驻点田间,每天穿梭在秧田之间,根据秧苗生长状态动态调整肥药施用方案,从土壤湿度把控到病虫害预防,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入微。最终,补种的秧苗成活率高达95%,溪美朱村千亩示范片晚稻亩产达标,成功保障了全年水稻产量目标的实现。

团队成员于田间查情

除了高效应对灾情,特派员团队更以三大核心技术为支撑,贯穿水稻种植全程,破解极端天气挑战,推动绿色生产落地见效。其一,精选抗逆良种。团队经过多次试验对比,筛选出“华航香银针”“南晶香占”等适应性强、抗逆性高的品种,即便遭遇淹水补种,仍助力千亩示范片实现年亩产1138.6公斤的好成绩,接近1200公斤的双季亩产目标;其二,推行智能虫害防控。针对灾后虫害易暴发的问题,团队在田间布设120套诱捕器,通过物理诱杀的方式减少害虫数量,既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又保障了水稻品质,田间诱捕器的红色诱芯在稻田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防护线”;其三,巧用应急机械化设备。在灾后水稻恢复关键期,团队协调调配无人机,抓住短暂的晴好天气,开展叶面肥喷施作业,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精准飞行、均匀喷洒,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加速了水稻灾后生长恢复。

绿色生产落地成效

从灾情应急的“72小时抢苗战”,到全程科技护航的绿色种植,特派员团队用专业与坚守,推动司马浦镇水稻产业实现提质增效,不仅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为“百千万工程”实施背景下的乡村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样板”。(来源: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罗世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