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清远8月1日消息(记者罗世伟)在粤北清远的群山之间、瑶寨深处,那抹曾闪耀在军营的迷彩绿,正以另一种姿态融入这片红色热土。
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挥退役军人“五种力量”作用,用政策的温度焐热老兵的心,用平台的广度舒展奋斗的翼,让无数退役军人带着军旅烙印的赤诚与坚韧,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基层治理的街巷间、应急救援的风雨里……续写着“退役不褪色”的滚烫故事。
转岗志更坚 勇挑发展“千钧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阳山七拱的稻田里,退役军人、清远市潮汕商会会长郑文雄正在弯腰察看稻穗。这位老兵将对土地的敬畏种进地里,他说:“农业是国之根本,粮食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他重拾“农民的儿子”身份,在阳山七拱打造稻米产业基地,自建米厂、自种自销、全链条运作,用“现代农民”理念重塑丝苗米价值链。
为让清远丝苗米走出产区、走向市场,他持续推动“开镰节”等推广活动,宣传清远的生态资源和农业品牌。
2025年,清远市潮汕商会因在“百会万企”行动中表现突出获广东省工商联通报表扬。这份荣誉背后,是清远营造良好发展土壤、吸引外来企业深耕本地的真实写照,也承载着商会会长郑文雄“用一颗米带动一方人”的朴素心愿。近年来,他带领商会企业主动参与英德西牛、大湾、阳山等地乡村振兴结对帮扶,建设农业基地,推进丝苗米种植与加工一体化,助力“小米粒”成就“大产业”,为清远打造百亿级特色农业集群注入澎湃动能。
郑文雄带领商会参与爱心慰问(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小米之家”店主、退役军人彭志华的店里,陈列着他的消防兵奖章。退役后,他从通信设备销售员起步,历经多重岗位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市场与运营经验。2020年,彭志华投身创业,开设“小米之家”线下门店。了解到《清远市退役军人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后,他第一时间前往清城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咨询办理。在政策扶持和自身准备的双重保障下,他成功扩展至三家门店,其中一家销售业绩居全市前列。
他总对来取经的战友说:“政策是扶手,路得自己走,就像当年训练,没人能替你扛枪。”工作中,他坚持亲力亲为,从选址、谈判、营销到团队管理。如今,他仍不断优化销售模式,拓展线上服务渠道,积极参与退役军人交流活动,鼓励更多战友用好政策、放手去拼。
截至目前,清远市5380余万元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已培育出逾千家退役军人企业,千余人次在就业创业培训、银企对接中找到方向,农业、电商、文旅等领域的“兵字号”招牌越擦越亮。
退役不褪色 织密基层“服务网”——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骨干力量
山风吹过连南瑶族自治县大麦山镇新寨村的吊脚楼,68岁的村调解员、退役军人盘六斤又挎着帆布包走在调解路上。作为退役老兵、老党员,他始终以“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让群众看见党员的样子”为信条。18年来,他的脚印遍布每一片有纠纷的山林田埂,461起调解案件背后,是磨破的鞋、晒黑的脸,和总能让对立双方红着眼握手的“魔法”——用乡音讲透法理,用脚步丈量事实,用真心焐热隔阂。
盘六斤自创“抖音普法”模式,拍摄短视频解读农村常见的土地纠纷处理流程、林权认定规则等内容。他学习剪辑、撰写台词,建立“瑶佬工作室”账号,目前粉丝近2300人,视频累计获赞超8万次。镜头里的他眼神清亮:“要让年轻人知道,法理就藏在咱过日子的道理里。”
正在网络社交平台普法的盘六斤(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连南瑶族自治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邓伟锋的办公室,灯常常亮到深夜。“为战友服务,就是我的战场。”作为退役军人,自2016年起,他便投身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挨家挨户敲门,跑断腿争取支持,推动镇、村级服务站“从无到有”,让78个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像星星般散落在城乡,全部实现规范化运作,多个站点获评省级、国家级示范单位。
在为退役军人排忧解难过程中,邓伟锋不怕麻烦、不惧复杂。2021年,一位退役军人因工伤赔偿难题来访求助,涉及异地维权。他一边联系当地司法机关沟通情况,一边亲自陪同前往协调办理,最终为其争取到六万余元赔偿。
如今,清远市已建成8个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85个镇(街)服务站和1233个村(社区)服务站,形成覆盖广泛、服务高效的“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56个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以及93个广东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星级示范点如明珠般点缀其间,年均8.8万件次服务里,藏着无数个“盘六斤”“邓伟锋”的坚守,98%以上的满意率是群众沉甸甸的认可。
清新区太和镇退役军人、城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林伟健,总随身携带一本“老兵记事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反映的问题、邻里间的矛盾纠纷,以及各种亟待解决的民生琐事。无论是因楼道杂物堆放引发的争吵,还是小区停车资源紧张导致的冲突,他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林伟健参加反诈宣传工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他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阐释道理与法规,将矛盾症结一点点剖析开来。遇到僵持不下的局面,便搬出“老兵”身份,以部队中协同作战、互相理解的经历为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居民换位思考。在他的调解下,许多剑拔弩张的邻里关系逐渐缓和,握手言和的场景时常在社区上演。
初心铸忠诚 筑牢执政“压舱石”——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可靠力量
在清远的村头巷尾,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曾是军营里的排头兵,如今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胸前的党徽与肩头的责任同样滚烫。他们便是清远的“兵支书”们。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黑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退役军人雷健,就是这样一位“能打硬仗的兵支书”。黑山村地处偏远山区,曾因交通闭塞、产业薄弱陷入发展困境。雷健上任后,带着部队里“啃硬骨头”的劲头,挨家挨户调研,结合村里林地资源丰富的特点,提出“林下种植+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为引进中草药种植项目,他三赴广西对接企业,白天带客商翻山越岭看地块,晚上在村委会熬夜整理合作方案,终于促成500亩中草药种植基地落地,带动3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
退役军人雷健(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作为“兵支书”,雷健始终把“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融入日常工作。他在村里推行“党员联系户”制度,自己带头包联10户困难群众,定期上门宣讲党的惠农政策,帮助解决子女入学、医疗报销等实际问题。去年汛期,他带领党员突击队冒雨加固河堤,连续48小时守在险情最严重的河段,用沙哑的嗓子喊着“党员跟我上”,最终保住了下游200多亩农田。
清城区洲心街道光明社区“兵支书”、退役军人林诗华,则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展现着“兵支书”的硬核担当。光明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聚集地,管线老化、停车位不足、邻里纠纷等问题突出。林诗华到任后,以部队“精细化管理”思路推进社区治理,绘制出“社区问题地图”,把13个小区的280多个民生难题逐一标注,再像执行作战命令一样逐项攻坚。
林诗华(图右)与同事交流工作(央广网发 刘淑芳 摄)
为推动老旧小区“微改造”,她带着社区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针对老年人多的特点,牵头打造“红色颐养角”,协调辖区医院每周安排医生坐诊。为破解停车难,创新推出“错时共享停车”机制,盘活周边单位300多个车位。社区还成立了“老兵巡逻队”“党员调解室”等10支志愿服务队,党组织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这两位“兵支书”虽身处不同岗位,却有着同样的坚守:把部队的优良作风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效,让党的旗帜在群众家门口高高飘扬。
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清远市越来越多退役军人走上“兵支书”“兵委员”岗位,成为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清远现有216名退役军人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871人跻身村(社区)“两委”班子。他们以党旗为指引,将军营作风融入基层党建,成为党联系群众的“铁纽带”,为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危难显本色 争当应急“先锋队”——支持应急应战的精锐力量
土耳其地震废墟上,清远蓝天救援队队长、退役军人潘灿森的迷彩服结着冰碴。2023年2月,在土耳其突发强震的国际救援现场,潘灿森作为中国蓝天救援队的一员,第一时间请战驰援。他和队友不惧严寒、不惧余震,深入灾区开展生命搜救。当8名幸存者被救出,当地百姓送来的热汤在寒风里冒着白气。“那些舍不得吃的饭,是给中国军人的信任。”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有技能、能应战,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回到清远,他依旧在暴雨里转移群众,在山林中搜救迷路者。自费考取的应急救援、心肺复苏等专业资格,是他对“若有战、召必回”的无声应答。
潘灿森驰援土耳其抗震救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他与志愿者们并肩作战,以“蓝天”的坚毅与温度守护城市,用“蓝天”的蓝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用退役军人的担当践行着“生命至上”的信念。
英德市英红镇退役军人应急救援队,是应急应战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每当遭遇暴雨、台风等灾害,他们总是第一时间集结待命,冲锋在转移群众、排查险情的一线。队员们说:“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从未改变,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能战。”
平日里,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常态化组织退役军人应急技能培训与演练,培训涵盖心肺复苏、破拆救援等实用技能,演练模拟台风、山洪等灾害场景,通过理论授课与实战操作结合,提升退役军人应急处置能力,为应急应战储备了一批训练有素的“兵力量”。
善举传新风 甘为文明“播种人”——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引领力量
2002年,英德大坪村退役军人傅继成发现同村高龄老人傅永楼与9岁女儿傅桥妹生活困顿,当即接回家中照料。这一照料就是十几年。他悉心护理患病老人直至离世,对傅桥妹视如己出,骑行摩托车百公里接送上学,全力支持其从中学读到研究生,助她成为医生。
作为村民小组长,傅继成带领村民修水利、通公路,解决全村灌溉饮水难题。精准扶贫中帮扶5户贫困户,抗疫时自购口罩赠困难群众,洪灾里背老乡转移。这位老兵用17年亲情守护与数十年基层奉献,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退役不褪色”的担当。
退役军人傅继成(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退役军人、连州市顺兴汽车维修中心总经理廖加战,始终坚持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传递温暖。自2001年起,他已累计出资100多万元,连续23年资助200余名困难学生。如今,他每学期资助175名优秀困难学生,每人每年受助金额达6000元,超过八成受助者顺利考入本科高校,圆梦大学。廖加战常说:“看到他们变得自信、积极,我就觉得这事做得值。”与此同时,他还长期坚持帮扶村里的孤寡老人,定期为他们打扫房屋、购买生活用品,逢年过节还会送去慰问品。他的善举感染带动了身边许多人,在村里营造了互帮互助、向善向上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清远已组建超300支退役军人达飞志愿服务队,5400多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各个领域。2024年,清远市、县、镇、村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广泛动员6700余人次,踊跃参与“认种、认养、认捐”活动,成功打造“先锋林”“老兵林”“双拥林”“巾帼林”,植树4.5万株。今年以来发布各种志愿活动近1200场,累计服务时长约5.5万小时。
自2021年清远在全国首创“乡村新闻官”制度以来,已有122名退役军人加入其中,用实际行动传播文明新风,成为乡村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积极推动下,清远退役军人实实在在地成为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引领力量。
在清远的晨曦里,这些退役军人的身影与群山、稻田、街巷相融。他们不再身穿军装,但那股子忠诚、担当、热忱,早已刻进骨子里。“五种力量”,早已成为他们的精神坐标。经济发展的“兵动力”激活产业引擎,基层治理的“兵骨干”筑牢民生基石,执政根基的“兵堡垒”凝聚民心所向,应急应战的“兵先锋”守护一方安宁,道德建设的“兵榜样”引领文明风尚——“五种力量”同向发力,书写着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的时代答卷,让清远这片热土,始终涌动着奋进的力量。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