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梅州11月26日消息(记者张顺鹏)11月24日下午,兴宁市肉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热闹非凡。由梅州市委网信办指导,兴宁市委宣传部、兴宁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央广网广东频道承办的“媒体+”兴宁鸽产业高质量发展暨“网络强村”主题调研行在这里正式启动,十余位达人走进全新修建好的产业园展厅,不仅追溯了兴宁鸽480多年的养殖渊源,更见证了从品种培育、科技养殖到品牌营销、联农带农的全产业链发展图景,读懂了“中国鸽业之都”的崛起之路。

达人在了解兴宁鸽产业发展历程(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文脉传承:四百年养鸽史孕育产业基础
“兴宁养鸽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崇祯十年,距今已有480多年。”兴宁推介员杨巧兰指着文献介绍,从康熙《兴宁县志》中“羽之属有白鸽”的记载,到清末民初《兴宁县乡土志》将鸽列为常见家禽,再到上世纪归侨养鸽致富的事迹,鸽子早已深深融入兴宁的地域文化与农业发展脉络。
这份深厚的历史积淀,为现代产业发展埋下了伏笔。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兴宁全力打造兴宁鸽特色产业集群,将小小鸽子培大育强为致富大产业。如今,兴宁已建成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拥有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农业科技园,截至2024年,兴宁鸽年出栏量达5800多万羽,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9亿元。在兴宁,“养鸽子”已然从传统养殖习俗成长为支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从明清县志里的零星记载,到如今的百亿产业蓝图,兴宁鸽的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融合的典范。”文旅达人美旅crystal感慨道。

达人在了解兴宁鸽产业发展历程(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科技驱动:全链创新激活产业动能
科技创新是兴宁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自动投喂料展示区,兴宁推介员介绍起肉鸽精准饲喂机器人、集中管道喂料系统等智能设备,直观呈现了养殖环节的技术革新。“这些设备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研发,能精准匹配鸽群营养需求,降低劳动强度。”据兴宁推介员罗政豪介绍,产业园已搭建起科技小院、博士工作站等多个科研平台,累计研发20余项核心技术,培育出“金绿1号”“金绿2号”等优质品种。
加工端的升级,让兴宁鸽的产业链得以延伸。兴宁市肉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全省最大的肉鸽现代化屠宰生产线年处理能力达1500万只。盐焗乳鸽、自加热鸽子汤等四大类预制菜产品,既保留了“一鸽胜九鸡”的营养价值,又契合现代消费需求,通过盒马鲜生、东方甄选等渠道畅销全国。

达人在自动投喂料展示区“打卡”(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数字化赋能,则让产业管理更高效。产业园大数据平台整合5G、物联网技术,养殖环境数据、生产流程信息实时上传,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即可远程监控。“从种鸽育种到产品溯源,数字技术贯穿全链条,为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兴宁推介员杨巧兰说。
“标准化生产保障了品质,多样化产品满足了不同需求,兴宁鸽的品牌之路走得又稳又远。”在参观完产业园后,达人雷蒙评价道。
规划引领:锚定“中国鸽业之都”新蓝图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清晰的规划引领。兴宁市委、市政府锚定“中国鸽业之都”目标,制定《兴宁鸽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8年)》,以“百千万工程”为引擎,构建“12221”市场营销体系,通过打造一个大数据平台、两支核心队伍、两大市场、两场关键活动,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农民增收等综合效益一揽子目标。
自去年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与市场两手抓”的系列推广活动亮点纷呈:广州塔的闪耀亮相、大湾区核心商圈的广告投放、专场推介会的成功举办,让“食在广东鸽出兴宁”的口号深入人心。未来,兴宁将以“一核心区、一示范带、多基地”为布局,打造生产、市场、文旅等六大产业高地,推动产业向百亿产值迈进。



达人们和“鸽兴兴”“鸽宁宁”“鸽团团”合影(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从政策扶持到市场开拓,兴宁鸽的发展路径清晰又扎实,未来可期!”达人美旅crystal点赞道。
如今的兴宁鸽产业,正以“12221”市场营销体系为抓手,凭借“媒体+”助力、科技赋能、全链布局,向着“中国鸽业之都”的目标稳步迈进,让这只承载着四百年文脉的鸽子,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空中展翅翱翔。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