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正在火热进行中,各地运动员、观众齐聚广州,城市出行保障也迎来关键考验。各类人群顺利出行的背后,“藏”着一套智慧交通系统。这套系统如何保障开幕式和赛事交通又快又顺?那些藏在屏幕后的“黑科技”在赛事后会“闲置”吗?未来又将如何升级,持续服务市民日常出行?记者带你独家探秘,揭秘智慧交通如何从“车辆调度”走向“长效惠民”。
“智慧大脑”护航全运
要探秘智慧交通,先得去十五运会交通保障指挥中心看看。一进门,最显眼的就是几块巨大的电子屏,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光点和不停跳动的线条。工作人员盯着屏幕,时不时轻点鼠标,就发出了调度指令。这里设置有守护赛事和开幕式交通的核心——智慧交通调度系统和指挥系统。
智慧交通调度系统就像交通保障的“专属大脑”,负责车辆安排、实时调度和运行监控等所有事项。比如送运动员去场馆,系统里能清楚查到保障路线的车道、通行时间,还能直接创建调度任务,将车辆、司机、接送时间一一对应好。想了解车辆执行任务的情况,可通过位置定位实时跟踪,还可通过车载视频查看车内外实时情况。
更方便的是“大屏+中屏+小屏”的搭配:指挥中心的大屏看全局,哪个区域车辆多、哪个场馆快到点了,一目了然;调度员面前的中屏管细节,能看到某辆保障车的具体任务;驾驶员和现场调度员通过手机上的小屏(配套小程序)接收指令,该走哪条路或者车在哪里、几点到,不用反复问。“以前调度靠电话、微信群传消息,容易出现漏听、记错的情况,现在通过调度系统可以实现任务一键下达、运行实时可见、信息一屏呈现,运输保障调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而且几乎不会出岔子。”交通运输服务中心车辆运行调度处副处长余果说。
这一配套小程序正是此次智慧交通创新的一大亮点。各现场调度员、驾驶员不仅能通过小程序接收到最新的任务,还能够实时查看涉及自己点位的任务车辆位置和当前信息。另外,系统创建“一键上报”功能,如果保障车辆遇到突发情况,驾驶员点击小程序中的“一键上报”,就能同步联系110、120、119或者中心应急电话,现场无需重复拨打紧急电话和中心电话,“以前可能要求驾驶员一个个打电话,先报紧急电话,再打中心电话,比较烦琐而且实际上在紧急情况下也难以完成,现在只需要司机直接在手机上点一个按钮上报,在联系110、120的同时,中心就能马上知晓情况。”余果表示。
另一套智慧交通指挥系统更像“城市交通总管”,它不仅管理赛事车辆,还能看到全市的交通情况,既包括23家接待酒店到30个比赛场馆的保障车运行图,又涵盖全市213条保障通道的通行情况,连哪里有水浸、天气怎么样、运动员的航班几点到、某项任务的通行效率好不好,都能实时显示,便于决策层更快捷、直观地掌握信息。
系多年成果再利用
这么复杂的系统,是怎么赶在赛事前建好的?答案很简单:它不是专门为十五运会新建的“一次性工具”,而是广州多年智慧交通建设的“成果再利用”,既节约又高效,还能长期服务城市。
广州的智慧交通系统平时帮着保障节假日的交通出行。比如在火车站、广州南站这些枢纽,系统能实时测算人流量,人多了就加派公交、出租车,保障及时疏运;还可以监测车流,哪里拥堵一目了然。到了十五运会,只需要“换个场景用”——把枢纽的监测功能用到场馆周边,就能实时知道场馆里有多少人、需要多少辆车;把平时的车流监测能力用到保障路线上,就能提前避开拥堵。
数据也是一样,系统早已与机场、高铁站打通数据链路,十五运会期间不用再重新收集,只要筛选出运动员、嘉宾的班次,就能精准安排接送车辆。就连平时监测的交通拥堵指数、水浸点位置,也能直接用来评估赛事保障路线好不好走,遇到下雨就提前规划绕行路线。
就像技术人员说的:“这套系统可以举一反三,掌握了核心本事,换个场景也能做好。”这些“智慧成果”不会随着赛事结束而闲置,反而会变成服务市民日常出行的“长久帮手”。
未来将会更“聪明”
十五运会的智慧交通只是众多扩展应用中的一个,未来广州还会把交通变得更“聪明”,让“看不见的智慧”覆盖更多场景,不管是日常出行还是应对突发情况,都会更顺畅。
首先要深化“智慧底座”。一方面会升级交通大数据平台,整合更多数据、优化分析模型,还会借助大模型算力,让数据处理更快;另一方面会给交通设施进行“智慧改造”,对重点高速公路、国道进行数字化升级,为道路装传感器、给桥梁装监测仪,路面坏了、桥梁有隐患,系统都能实时发现。
然后要织密“感知网络”。以后会构建“天地网”一体化数据采集体系收集交通信息,空中用遥感技术监测边坡、桥梁的安全,地上靠摄像头、传感器收集车流、人流数据,让交通网络的“问题”藏不住。
最后,这些智慧能力会更多服务民生。比如推广轻量化智能路面检测车、桥梁巡检机器人,让道路养护更高效;升级现有系统,让节假日疏运更顺畅,还会搭建货运物流枢纽的板块,帮物流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记者 卢梦谦)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