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佛山11月11日消息(记者罗世伟)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之年。作为广东重要的经济大市和制造业重镇,佛山肩负着“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在佛山这片创新沃土上,制造企业的生产线、研发间和建设工地,正在呈现出新的忙碌节奏:数字化改造加快深入,机器人企业不断推出新技术,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密集落子,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声。
以数字为引擎 培育新质生产力
佛山是一座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城市。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加速演进,佛山持续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自2021年推出“智改数转25条”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过40亿元,构建起从政策扶持、金融创新到公共服务的系统支撑。2025年,佛山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奠定了新的基础。
在产业一线,越来越多本土企业成为这场变革的主力。广东腾一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这家扎根南海狮山的企业,专注为装备制造行业提供一站式数字化方案。作为工信部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佛山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装备及配件集群牵引单位,腾一科技从最初服务个别企业起步,逐步成长为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数字化推动者”。
企业负责人介绍,腾一科技在长期服务中形成了适合佛山产业特点的路径——以“快上线、细打磨”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在三个月内完成生产管理全链条的数字化落地。
截至目前,腾一装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助力百余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打造30多个标杆工厂,其中13家获评佛山市数字化智能化车间;平台接入1000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覆盖装备制造全链条的数字生态。

腾一装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助力百余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央广网记者罗世伟 摄)
核心产品“腾一飞龙MOM平台”可实现生产、仓储、供应链、质量、排程、商业智能等多环节协同,并与ERP、PLM等系统衔接,形成贯通数据链。据企业测算,建设周期平均缩短50%,实施成本降低40%,生产效率提升约20%,设备利用率提高25%,交货周期压缩20%,库存资金占用减少30%,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成效清晰可见。
数字化的深入不仅改变流程,也重塑企业认知。腾一科技发现,不少中小企业过去将数字化理解为“软件采购”,忽视了标准化和流程优化。为此,企业通过“标杆学习”“分步实施”“数据辅导”等方式,帮助企业形成体系化转型能力,并通过AI数据分析师工具缓解专业人才短缺。
在政府引导下,腾一科技已面向产业链举办百余场学习交流活动,推动“链主企业+中小企业”协同升级。2024年,公司推出“腾一土豆鸟AI智能体”项目,引入多种大模型,在排产、操作、数据洞察等二十多个场景落地,为装备制造注入新一轮智能动能。
围绕试点建设,佛山提出未来两年引导1000家以上中小企业完成数转智改,打造50家数字化车间、工厂及四级企业,建设100个人工智能应用标杆。配套政策上,通过“数字贷”等工具缓解资金压力,对企业数字化项目提供最高50万元补贴,对集群平台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补,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充足支撑。
共建产业生态圈 打造产业新高地
在佛山加速推进智能化改造的当下,机器人产业正成为支撑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依托家电、陶瓷、家具、金属加工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佛山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市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58万套,同比增长43.5%,占全国总量约6.4%,相关产业营收逼近6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佛山的着力点不仅是规模,更在于技术突破。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智能机器人正在成为支撑制造业升级的关键节点。近年来,《佛山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佛山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密集出台,提出从关键技术攻关到投融资支持的八大方向,并设立不少于35亿元的智能机器人方向子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1.5亿元财政资金支持研发。
在这条技术路线中,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展现了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力量。
2024年12月,华数入选工信部首批符合新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成为36家获认定企业之一。自成立以来,华数始终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化,目前实现国产化率突破95%,核心自主创新占比超80%,累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00余项,主导或参与20余项国家标准制定。

华数工业机器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其中,华数Ⅲ型控制系统突破动力学模型建模及参数精确辨识难题,解决国产机器人长期存在的控制系统“短板”;在机械结构创新方面,双旋系列机器人发明内旋转结构及控制方法,可适应窄长空间的高精度、高节拍场景,填补国内外空白。顺应具身智能趋势,华数正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结合,推出具身智能开发平台与双臂机器人产品,用于柔性生产、复杂工艺和智能交互场景。
企业负责人介绍,华数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国家层面,公司承担“智能制造专项”“智能机器人专项”等多个重大研发项目;地方层面,佛山通过研发补助、科技攻关专项、“揭榜挂帅”、供需对接等措施,为企业提供应用场景与创新环境。“益晒你”服务体系在审批、产学研对接、人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同时,南海智能机器人科创园成为企业创新链、产业链协同的重要平台。园区以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为基础,以“华数机器人”“登奇机电”为两大产业化基地,围绕机器人本体、核心部件、传感器、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领域构建“1+2+N”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引进、孵化科技企业,不断完善佛山机器人产业生态。
制度创新加码 产业集群加快成形
近日,佛山招商再迎密集落地。从车规级半导体到光刻机设备,从中通智慧运营中心到大型光芯片产业化项目,一批重大项目为佛山制造注入新活力。今年1—9月,佛山市签约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1个,总投资1362.9亿元,同比增长15.32%;本土企业增资扩产524个,总投资额超2000亿元,同比增长45.47%。
佛山深知,招商引资不在于“引得进”,更在于“落得下”。9月1日,全国地级市首部投资领域政府规章——《佛山市投资促进办法》正式实施,明确政府履行承诺、保障政策兑现,推行“分阶段办理、容缺审批、并联审批”,提高项目落地效率。市投资促进局同步建立项目落地督导机制,推进“拿地即开工”“竣工即发证”,为企业提供全链条保障。
金融赋能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新动能产业基金联合省市区三级国资平台,组建专项基金,为先导稀材光芯片、ABM光刻机、云潼车规级半导体等项目提供资本支持,实现资金链与产业链协同。
在招商的新格局中,“沿链招商”正成为佛山的一大鲜明特色。通过梳理产业链图谱、明确目标企业清单,招商工作更加精准、有序。广东德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部项目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实践。落户禅城以来,德晟专注高端微小型驱动系统、舵机与机器人关节等细分领域,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逐渐成长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广东德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部项目(央广网记者罗世伟 摄)
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总部项目主体结构已于今年3月封顶,预计将在2025年底全面建成投用。项目不仅推动企业自身业务升级,同时吸引4家上下游优质企业同步落户,总投资超过20亿元,形成涵盖研发、加工、量产的完整链条。禅城区政府为此成立代办小组,“一企一策”推进报建,从签约到封顶仅用半年时间,再次展现“佛山速度”。
德晟的成长轨迹,也正成为佛山制造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生动注脚。在具体规划上,德晟提出:短期推进“人形机器人过载保护关节模组”工程样机开发与示范应用;中期建设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关节模组规模化、低成本量产并争取国内领先地位;长期则面向整个人形机器人“运动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拓展布局,以更具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品牌为方向持续突破。
从制度创新到招商实践,从资金支持到链主带动,佛山正以扎实举措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使新兴产业持续集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涌现。潮涌珠江之畔,一座现代化产业强市的未来图景,正愈发清晰。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