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梅州8月2日消息(记者张顺鹏)树立大农业观、深耕特色农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对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时代赋予农业的使命,亦是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以创新联农带农模式为纽带,以政策红利为引擎,传统农业大县——广东梅州兴宁正聚力发展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中铿锵前行。其中,“兴宁鸽”这一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当地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引领着这片土地向现代农业强县跃升。
规模养殖筑基 支撑产业腾飞
如果说种鸽是兴宁鸽产业的“芯片”,全产业链是“血脉”,那么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便是支撑产业腾飞的“脊梁”。如今,兴宁正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石、以全链条保障为支撑,全力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肉鸽生产高地,为“兴宁鸽”飞向更广阔市场提供坚实保障。
“目前,兴宁鸽产业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在生产环节,众多养鸽企业积极采用科学养殖技术,提高种鸽繁殖率和肉鸽品质,年出栏肉鸽数量可观。在加工环节,部分企业具备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成熟的加工工艺,能够生产多种肉鸽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兴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国强向央广网记者表示。
肉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标准化鸽舍(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走进位于兴宁市龙田镇羊岭村的肉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片的标准化鸽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记者了解到,目前,兴宁市已培育1个以肉鸽为主导产业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1个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4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共有规模化现代化肉鸽养殖基地18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合作社3家。今年,兴宁市肉鸽年出栏量预计超6000万羽,产业总产值超30亿元。
生产环节的提质升级,正为“兴宁鸽”特色农业产业注入澎湃动能。根据《兴宁市支持兴宁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兴宁将推动肉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支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新增培育1—2家国家级肉鸽产业龙头企业。
在广东省内肉鸽行业首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叶金龙介绍道:“在农业农村部门穿针引线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以‘政企银村’联农带农新模式,通过政府给政策,企业出技术、管销售、建标准,银行提供‘鸽子贷’专项贷款,村里组织农户、流转土地建‘养殖小区’,我们统一供种苗、饲料、技术、收购、打品牌,农户按标准养,风险小了,收入稳了,规模也迅速上来了。”
养殖户正在查看肉鸽生长情况(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我们从700多对肉鸽起步,到现在两个养鸽场的养殖规模已经超10000对,下一步还计划继续扩大规模到30000对,这些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肉鸽养殖大户陈惠兰笑着对记者说,从事肉鸽养殖这些年,家里买了房、买了车,日子越过越红火,这都得益于当地政府、龙头企业对肉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大力支持。
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龙田镇党委副书记李美容对近年来肉鸽产业规模化发展为镇里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肉鸽产业发展起来后,很多原本外出打工的乡亲,特别是年轻人,看到家里有发展机会,都愿意回来了,联农带农的效果很明显,实实在在地带富了乡亲。”
全链协同发力 打造生产高地
标准化鸽舍鳞次栉比,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冷链物流车穿梭不息……这是记者在兴宁的广袤乡村看到的景象。
走进位于兴宁市工业园区的肉鸽龙头企业加工厂,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每天有5万只“陈小鸽”风味乳鸽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高速运转的肉鸽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以前刚开始加工肉鸽的时候,没有这么多先进的设备,分级也需要人工拿秤对腌制好的鸽子进行称重。随着现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设备更加智能化,大大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工作效率。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肉鸽预制菜加工基地,年加工肉鸽达1500万只。”企业相关负责人陈伟波感慨道:“以深加工来推动产业链的延伸,让肉鸽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也让农户的钱袋子更鼓了,加入肉鸽行业的信心也更足!”
“在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产品研发等全链条上,兴宁市农业农村局将积极推动打造兴宁鸽生产高地。”据罗国强介绍,接下来,兴宁将进一步优化肉鸽屠宰加工环节,提升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冷链物流建设,确保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新鲜度和品质;加大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肉鸽产品,拓展产品种类和市场空间,推动兴宁鸽产业生产环节向更高水平发展。
从规模化养殖的“量”的积累,到全链条升级的“质”的飞跃,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兴宁正以《兴宁市支持兴宁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蓝图,在《“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助力下,从养殖到加工、从储存到流通全链条发力,全力打造肉鸽产业生产高地,让“兴宁鸽”的产业根基在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的赛道上愈发稳固,朝着“中国鸽业之都”的建设目标阔步迈进。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