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气和效率,传统和创新,正在中国餐饮业的灶台上正面碰撞。

“西贝之争”看似一场舆论风波,其实是中国餐饮工业化进程中绕不过的一道坎。一端是锅中翻滚的烟火,一端是中央厨房的流水线。争论的背后,是中国餐饮在工业化进程中,如何重构价值、建立信任的时代命题。

餐饮工业化进程中的价值认知之争

“西贝之争”表面上是关于预制菜定义与定价的分歧,实则是餐饮工业化的价值创造与消费者价值期待之间的深层认知碰撞。西贝想靠中央厨房提高效率、保口味一致,这是餐饮业从手艺人时代走向现代工业的必经之路。但不少消费者要的是感觉,滚烫新鲜,刚刚出炉才是好。

首先,是工业化效率与传统体验的冲突。西贝以中央厨房实现标准化与规模化,是餐饮业从手工作坊走向现代化生产的必由之路。然而对众多食客而言,真正的满足感仍来自那口“锅气”与现炒的即时体验。

其次,是行业定义与公众认知的错位。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文件,中央厨房配送并不属于“预制菜”范畴;但消费者往往将缺乏锅气、口感雷同的出品归入预制范畴。监管话语与消费感知之间的鸿沟清晰可见。

再次,是定价逻辑与价值期待的失衡。企业定价需覆盖原料、品牌、体验与运营成本,而不少消费者常以“街头馒头3元、西贝馒头21元”作直观对比,忽略了品牌溢价与综合体验的合理性。横亘于认知落差之间的,正是餐饮工业化的隐形成本。

西贝的成功探索与未解命题

西贝的实践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餐饮工业化的两面性:探索的勇气与未竟的命题。

在成功探索方面,西贝着力于场景构建——以儿童餐切入家庭餐饮蓝海,年服务亲子家庭超2亿人次;着力于标准化管理——通过“赛场机制”与供应链整合,实现近400家门店的品控一致性;着力于品类创新——推出“新烤鸭”等产品,持续拓宽品牌边界。

另一面是一些未解命题:

工业化的效率能否不牺牲温度?

争议中如何重新赢得信任?

如何科学计量餐饮价值中那些无法简单定价的部分——时间、氛围、情感与信任?

这些,正是预制菜时代餐饮哲学的核心议题。

历史镜鉴:技术创新的普遍规律

回顾历史,每一场技术革命都曾引发恐惧与抵触。蒸汽轮船、火车、汽车的出现,均有此经历。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命运唯一关心的是矛盾本身。”历史不惧冲突,反而需要冲突。预制菜的出现,正是这种矛盾在餐桌上的具象化。

当下预制菜争议的核心,正如有权威媒体所指,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关切”。这与历史上公众对新技术安全性的担忧如出一辙。技术的命运,不在于它是否被拒绝,而在于它如何被理解、被信任。

“东宝”范式:AI时代的餐饮价值重构

假如我们推出一个吸纳西贝之长、规避其短的理想模型——“东宝”,它应该是什么样子?

一是精准时间管理。未来的餐食,时间价值是重要追求。基于AI调度与中央厨房体系,将出餐时间压缩至12分钟内(行业平均18分钟),并依托闪购体系,实现三十分钟送达千家万户。

二是全程透明化运营。借鉴日本“大户屋”经验,以开放式厨房与区块链溯源,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视。数据显示,透明化门店的顾客回头率提升23%。

三是弹性价值创造。针对工作日快餐、家庭聚餐、团餐配送等不同场景,设计差异化体验,打破快餐与正餐的二元对立。西贝“21元馒头”争议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单一定价模式的不适应。东宝的逻辑,是让价值更具弹性、体验更具层次。

突破“效率、品质、低价”的不可能三角

餐饮业长期困于“效率、品质、低价”三者不可兼得的悖论。“东宝”范式的意义,不在于打破三角,而在于证明三角可以平衡。

技术重构:通过AI与自动化设备,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保留锅气,例如智能炒菜机实现26秒升温至300℃的爆炒模拟。

模式创新:采用“中心厨房+门店现制”混合模式,对锅气要求高的菜品现场制作,辅料标准化配送。

价值分配优化:通过供应链直采与浪费控制,将成本更多投向食材与体验,而非中间环节。

数据支撑的行业机遇

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已超5万亿元,但连锁化率仅20%(美国超过50%),预示着集约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行业面临结构性压力:人工成本年增10%,食材成本年涨8%。

在此背景下,“东宝”范式为行业提供了效率与温度并存的思路:

对企业而言,它是连锁化管理的提效样本;

对消费者而言,它在知情权与选择权基础上,实现更合理的价值交换;

对社会而言,它推动餐饮业从粗放扩张转向高质量增长。

在中国智造的今天,餐饮工业化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得更有“温度”的问题。

构建餐饮新生态:三方协同之路

企业的责任,在于以透明赢得信任。建立信息公示机制,主动披露食材来源与加工流程,加大研发投入,在效率中保留温度。

消费者的责任,在于以理性支持创新。理解现代化食品技术不等于低品质,认同标准化背后的安全与一致性价值。

监管的责任,在于强化标准保障安全。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强化科学监管、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真正的创新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让人重新相信:饭菜依旧有味,人心依旧温热。

未来展望:走向融合的新餐饮

未来的餐饮业,将不再是传统与现代的对立,而是走向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而是放大人的能力;标准化不再意味着千篇一律,而是为个性化体验打下基础;效率与人文,不再是互相消耗的两端,而是在同一个灶台上共生烟火;而区块链,则为信任提供支持。

历史的方向永远向前。今天的争议,不过是中国餐饮进化路上的必经阵痛。等到技术不再冰冷,效率能够传递温度,透明成为信任的前提,也许那时,中国餐饮才能真正跨过那道坎,从“人做饭”,走向“饭懂人”。(农甘步)

编辑:张顺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