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广东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深度解析“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的转型升级密码,在广东省委网信办指导下,央广网广东频道推出《“智”造看广东》系列深度调研报道,栏目立足“制造业当家”战略,深入南粤大地智能制造一线,以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切入点,通过对话政企学研各界代表,挖掘“灯塔工厂”“专精特新”企业等标杆案例,展现广东如何以核心技术突破重塑产业竞争力,全景式呈现广东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探索与突破,讲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粤式答卷”。
央广网珠海10月15日消息(记者罗世伟)在广东珠海南屏科技工业园,新一代格力空调产品正在进行能效测试,其搭载“AI动态节能科技”的机型能效比提升15%以上,全年耗电量降低超过13%。这般智能制造场景,正是珠海大力推动“制造”向“智造”跨越的生动注脚。
45年前,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地区生产总值仅2.61亿元,工业基础近乎空白。以“三来一补”起步,从纺织玩具到家电制造,再到如今的智能制造和新兴产业集群,珠海产业实现了从“轻工业为主”到“先进制造业引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跨越。2024年,全市GDP达到4479.06亿元,同比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48.4亿元,增长9.0%;“4+3”产业增加值增长10.7%,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广东珠海南屏科技工业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园区蝶变
南屏科技工业园,是珠海产业升级的一面镜子。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承接港澳“三来一补”加工,主要从事电子元器件组装和服装生产。进入新世纪后,园区调整方向,确立了“智能家电、办公自动化及打印耗材、智能制造装备”三大主导产业。格力电器在此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纳思达则凭借自主技术蝉联全球打印耗材市场份额第一。
如今的南屏,产业版图更加清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制造成为前瞻布局方向,“3+2”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在珠海市香洲区南屏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军对记者说,园区累计投入20亿元完善交通与生活配套,提供3756套人才房和公租房,每年解决600余名职工子女入学问题。通过“拆矮建高、拆旧建新、增资扩建”的“零增地”模式,有限的土地被不断激活,产业承载力得到提升。
这一变化,放在全市格局中更有意义。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突破2600家,同比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超过70%。以南屏为代表的产业载体,正为全市“制造业当家”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广东珠海南屏科技工业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技术突围
从改善日常使用体验的“风不吹人”空调,到支撑大型设施运行的磁悬浮压缩机,再到走向国际舞台的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作为珠海制造的标志性企业,格力电器不断推动自主创新。截至2025年10月,格力累计申请专利135290件,其中发明专利74588件,拥有50项“国际领先”技术。
奔图电子的车间里,打印机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作为“专精特新”的代表,企业近年来加快技术攻关,2024年打印机业务收入达到46.58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2025年上半年,信创市场销量同比增长65%,二季度环比增长130%,全球出货量已跃居第三、国内第二。
珠海打印机企业走向世界舞台(央广网记者罗世伟 摄)
其芯片业务同样亮眼。极海微2024年芯片销量达6.15亿颗,同比增长26.01%,保持全球打印芯片第一。车规级微控制器芯片累计出货超3000万颗,应用于一汽、上汽、长安、小鹏、奇瑞等车型,并与广汽联合发布超声波传感器芯片,采用全国产供应链;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全球首款基于Cortex-M52双核架构的实时微控制器也已问世,打破高端芯片长期被国际厂商垄断的局面。
从格力到奔图,从家电终端到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创新突破正在推动珠海产业链不断延伸。根据珠海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珠海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42家企业入选广东制造业500强。龙头与“专精特新”企业的梯次成长,共同勾勒出珠海制造业“向新”发展的清晰轨迹。
平台聚势
在传统园区和龙头企业之外,珠海正加快布局“5.0产业新空间”。“港湾7号:智造超级工厂”便是其中的代表。园区聚焦新能源储能和智能制造装备,截至目前三期已签约企业59家,签约率77%。
徐睿阳介绍港湾7号·智造超级工厂(央广网记者罗世伟 摄)
港湾7号项目负责人徐睿阳介绍,这里的厂房不仅高标准交付,还能为企业大幅降低成本,每5000平方米可节省约50万元装修支出。其“国企+村集体”模式盘活低效留用地与国企工业用地,形成长期稳定的供给机制。依托珠海北站、西部沿海高速、深中通道,园区与广深构建“一小时产业圈”,供应链协同更为高效。
这一探索与全市产业发展趋势相呼应。2024年,珠海“4+3”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35.2%、集成电路业增长21.4%、精细化工业增长15.9%、智能家电业增长12.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1.6%,装备制造业占比37.8%,两者合计贡献近七成工业增长。
展望未来,珠海正在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建设“云上智城”“天空之城”,为“智造”拓展新空间。与此同时,开放与协同也在不断增强产业活力。202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242.11亿元,逆势增长9.4%;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315.80亿元,增长11.8%。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珠海在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中正加快形成产业协同优势。
从南屏的更新,到格力与奔图的创新,再到港湾7号的新平台建设,珠海制造的不同实践逐渐勾勒出这座特区产业升级的现实图景。45年间,从“一张白纸”到“多元协同”,珠海完成了从“跟跑追赶”到“创新领跑”的跨越。在广东“制造业当家”的战略布局中,珠海正以“智造”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