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8月8日消息(记者罗世伟)老城记忆的延续,不止在砖墙屋瓦的重生里,更在街坊心头的烟火情长中。在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位于新华市场内、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新华坊,即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新亮相——改造后的新华坊保留青砖红瓦的岭南风貌,新增坡屋顶、拱形连廊,将打造为集喜庆文化、非遗体验、休闲商业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并计划于近期正式对外营业。

在这片老街区经营多年的华侨老人徐经聪,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的父亲归国后便在此扎根,一家几代人与街区紧密相连。“以前铺子的二楼是木结构的,每逢下大雨就怕漏水、怕塌。现在铺子翻新了,街面也亮堂了,走在其中格外安心。”徐经聪对记者感慨地说。

新华坊改造前后对比(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新华坊的城市更新实践,起步于一个“多难并存”的典型问题:既是年久失修的危旧商业物业,又因产权成分复杂,单靠政府征拆或微改造难以推动。

在市区两级支持下,花都区以群众自愿为前提,探索出“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国企协同”的更新机制。业主统一将新建筑的20年运营权有偿让渡给花都区城投公司,并可选择直接出资或以租金抵扣建设成本,由城投公司统一负责报建、施工、招商运营。

这种“以权换资”的路径,有效破解了商业街区更新中“融资难、统筹难、落地难”三大堵点。

改造后的新华坊(央广网记者 罗世伟 摄)

“最难的是产权协调。”新华街道规划建设办主任邓皓表示,一套房可能牵涉十余位继承人,意见分歧大、推进成本高。“我们从一户一议谈起,再到一屋一策逐个攻坚。”

在改造过程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团队等参与修缮方案,把街区最具代表性的青砖外墙、坡屋顶、红砖立柱等历史元素“修旧如初”。同时植入婚庆文化、非遗工坊等新业态,打造生活服务与文化体验交织的现代街区。

新华坊之“新”,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一脉相承。同处新华市场片区的集群街2号,是花都区在城市更新中率先探索原拆原建的项目之一,也为后续模式提供了落地经验。

集群街2号楼此前被鉴定为D级危险房屋(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集群街2号危旧房“原拆原建”(央广网记者 罗世伟 摄)

2022年,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集群街2号被鉴定为D级危房,结构陈旧、安全隐患严重,按常规路径已难修复。面对“要不要自掏腰包重建”的现实抉择,居民们一度犹疑。“楼里25户,产权分散,意见不一,说拆就拆、说投就投,哪有那么简单。”花都区新华街丰盛社区居委会主任曾燕娜回忆道。

街道与社区工作团队深入楼栋,开展48次入户走访,召开居民大会9次,逐户解读政策、化解分歧,推进共识达成。“有老年人担心过渡期租房贵,我们协调国企提供过渡房源;有残障家庭需要定制户型,我们联系设计单位上门服务。”曾燕娜说。

最终,居民以4600元/平方米的标准出资重建,由花都城投担任代建单位,负责施工与手续办理。仅用9个月时间,集群街2号完成从拆除到回迁的全流程,2024年底实现“交房即交证”。马姨一家成为首批搬入新居的住户:“新房格局方正、配套齐全,家具是女儿一件件布置的,现在亲戚来了都不愿走。”

从集群街2号的自主重建,到新华坊的连片改造,再到未来福宁路片区的整体统筹,花都正逐步摸索出一套可持续的城市更新路径。

与此同时,老街的“烟火气”也在更新中被妥善守护与有机激活。在新华街,田美夜市、新华夜市等夜间消费场景已然成熟。不远处,“田美新里”项目引入民营企业运营,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运营+村社经营”的机制,在老旧街区培育起一条从集市烟火到潮流消费的“再生链”。数据显示,田美夜市日均交易额超过60万元,带动就业上千人。

如今,新华坊周边也已纳入夜市运营版图。随着街区即将开街,“白天逛老街、晚上摆摊夜市”的热闹景象渐渐回归,那些熟悉的人声与灯火,又重新聚拢在街头巷尾。

从街区立面的修缮到摊车灯火的点亮,从产权协调的攻坚到制度机制的探索,从邻里共识的凝聚到消费业态的焕新,花都的城市更新实践,正在人、街、城的融合中持续推进。一次次“破旧立新”,不仅让老街焕发新貌,也为人居环境注入温度,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编辑:张顺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