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2月9日消息(记者张顺鹏 实习记者冯筱雅)2月7日,广州11个区紧锣密鼓地召开了高质量发展大会,迅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以饱满的干劲和积极的姿态,力争在新的一年实现经济的新跨越和发展的新气象。这一系列大会聚焦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关键领域,为广州的高质量发展绘制了详细的蓝图。

越秀区:加速产业空间大释放,实现发展能级大跃升

越秀区动员全区上下积极融入广州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提质发展自身的“3+3”核心产业体系。越秀区委书记郭昊羽表示,越秀区将锚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为主攻赛道,巩固现代金融与现代商贸两条支柱赛道,拓展专业服务、文化创意、数字产业三条特色赛道。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夯实产业根基方面,越秀区将强化重大项目、科技教育人才、优质主体支撑。在培优产业生态上,集成政策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要素保障。越秀区委副书记、区长罗光华指出,越秀区将用好科产融合“新变量”,突出创新闭环,深化数实融合,注重人才引育,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创新发展生态。

海珠区: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做大做强数智产业

海珠区委书记蔡澍介绍,海珠区将深化实施“数字经济全员全域三年规划”,全力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新质生产力创先区。

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海珠区致力于打造服装纺织产业全国赋能中心,建设环湿地创芯价值圈、后航道服务型制造产业集群。同时,做好“会展+招商”“会展+科技”文章,推动展会场次和规模再创新高。在未来产业布局上,海珠区积极抢占先机,建设琶洲港澳客运码头枢纽型垂直起降场,筹建南海心沙低空经济岛,谋划合成生物、智能网联等未来产业,推动琶洲实验室脑机接口等新成果落地。

此外,海珠区通过“海珠合伙人”机制,推动人才向产业、科技、项目、平台四方面集聚,提升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

荔湾区:构建“1283”产业体系,迈向千亿产业规模

荔湾区在广州赋予的重点发展5个产业方向基础上,全力构建荔湾“1283”现代化产业体系。“1”是着力构建以现代都市工业为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为推动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8”涵盖6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2个未来产业,前者包括时尚消费品、激光与增材制造、现代中药与高端医疗器械3个特色优势产业,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型储能3个新兴支柱产业,后者是指智能无人系统、前沿新材料2个未来产业;“3”指现代商贸、专业服务、文化创意及旅游休闲三个现代服务业。

荔湾将在盘活土地资源、强化载体支撑、提速项目建设、激活创新动能、优化营商环境、建强人才队伍等方面下功夫,构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生态,让老城区焕发新的经济活力。

天河区:构建“12126”产业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高地

天河区在紧密衔接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和自身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全力构建“12126”现代化产业体系。“1”即坚持产业第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依托,服务支撑制造业立市;“2”为推动制造业、服务业 “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 “两化转型”;“12”包括8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4个未来产业,前者包括软件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时尚消费品、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后者包括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智能无人系统;“6”是6个现代服务业,涵盖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领域。

天河区力争到2030年形成千亿引领、百亿竞发、梯次接力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产业体系的构建,筑牢经济发展的根基。

白云区:做大做强“6+6+X”产业集群,狠抓营商环境改革

白云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区,谋划布局“六大千亿+六大百亿级+X个未来产业”现代产业集群,构建“千亿引领、百亿支撑”的产业格局。白云区委书记何镜清强调,要聚焦发展5个左右主导产业,做大做强“6+6+X”现代产业集群。

白云区将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打造集群成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等龙头带动作用,建设“6+N+X”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同时,推动枢纽平台双管齐下,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区;推动扩内需稳外需双向发力,抓好336个“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加力提速推进“5+5+X”城中村改造;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向奔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构建“12136”产业体系,打造产业增长极

在广州开发区2025年第一季度动工签约仪式上,152个项目现场签约开工,总投资1471亿元,预计达产产值(营收)约1296亿元。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强调,该区将主动在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找准坐标、当好领衔,将 “三城一岛” 打造成为广州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黄埔区构建的“12136”现代化产业体系,“1”为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区;“2”是以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为主攻方向,以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为动力之源;“13”包括13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6”为6个现代服务业。该区力争年内打造3—5个1000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超1000家企业持续开展技改、数改、绿改。

花都区:构建“12635”产业格局,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花都区坚定“智造立区”“枢纽强区”“改革兴区” 的信心,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广州花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及政策,构建“12635”现代化产业体系大格局。以新质生产力为“第一引擎”,聚焦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两大领域”,探索数智化与碳中和新路径。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六大战略性产业协同发展,前沿新材料等三大未来产业提前布局,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等五大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力。

为夯实产业体系,花都区建立“区领导挂帅”工作机制,四套班子领导全力打造3大千亿级和6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今后五年,花都经开区将实施“大改革”“大赋能”“大服务” 三大行动,力争2030年园区GDP跃升至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番禺区:项目驱动发展,激活“智造 + 智核”耦合优势

番禺区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明确今年将推动30个项目动工、18个项目竣工。通过重大项目的建设,带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番禺区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番禺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时尚产业是番禺全力打造的第二个千亿级产业,番禺区时尚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时尚六品携手助力时尚产业尽快打造成番禺的第二个千亿级产业、服务型先进智造业。

南沙区:发挥自贸试验区优势,打造新质生产力孵化地

南沙区作为广州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域,将全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强与港澳的深度合作,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在金融开放、贸易便利化、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南沙区将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以智能网联汽车、海洋经济、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滨海新城。

从化区: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

从化区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不断开创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局面,始终坚持产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纵深拓展“345”知识型制造业发展格局。从化区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同时,从化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精心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完善服务机制与模式,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增城区:聚焦先进制造业,打造特色产业体系

增城区以大平台承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集中资源推动新塘枢纽核心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等重点发展平台提质增效,打造更多“万亩千亿”园区平台,推动东部中心从“规划图”向“实景画”转段跃升,增强高质量发展承载力。同时,增城区同强化招商引资与项目筹建服务,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推动科创平台建设,促进成果产业化。此外,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绿美增城生态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广州11个区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明确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举措,将为广州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广州在新时代实现新的跨越和发展。未来,广州将在各区的协同发展下,向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稳步迈进。

编辑:罗世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