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日消息(记者张顺鹏)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月色与霓虹的交织下,城市与乡村处处涌动着夜间消费热潮。从热闹非凡的夜市小吃摊,到光影交错的夜游景区;从创意无限的夜间展览,到激情四溢的夜间演出,夜间业态在各个角落竞相绽放,在点亮城乡夜晚的同时,也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60%的国内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截至2025年7月下旬,国内夜经济相关企业现存量超165万家,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四川、云南、江苏等地。2025年7月以来,“夜游”相关搜索量和评论量环比增长约100%。
广州珠江夜游(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融合多种业态 点亮夜间消费新场景
放眼全国各地,夜经济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餐饮与购物,而是向着多元化、融合化的方向迈进。
来到位于广州增城的乡丰现代农业产业园,游客不仅可以观察到不同水果的生长状态,了解水果生长的基础知识,还能在果园中边摘边吃,享受劳动的快乐与丰收的喜悦。为了应对白天的高温,园区还开放夜间游览,并打造夜采的特色场景,让游客体验在夜间灯光下采摘的乐趣。
“为进一步带动消费,我们开设了水果科普体验营、营地烟火表演、爬宠馆亲子营等文旅活动,以丰富业态激活消费活力,既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更构建起‘农业+生态+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产业园负责人章庆福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夜间采摘活动(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粤”夜“粤”精彩。以夜经济活力旺盛著称的广东,依托丰富多样的重点文旅场所、星罗棋布的商圈步行街以及夜间消费集聚区,持续推动夜经济蓬勃发展。数据显示,7月以来,广东夜间堂食订单量稳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超21%。
聚焦云南各地独具特色的夜游、夜娱、夜购、夜宴、夜健、夜赛等多元业态,联动多个社交平台进行线上互动……8月27日晚,“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点亮云南新‘夜’态”网络主题传播活动正式启动。
记者在现场看到,主题联动直播活动以阿尼么村“乡村好歌汇”文化IP为切入点,融合展现侠客小吃街、牛棚咖啡等特色创业实体,深入呈现其推动乡村夜间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活动通过实时连线昆明滇池东岸、红河建水小吃街、西双版纳星光夜市等夜间消费集聚区,带领广大网友“云体验”云南夜晚浓郁的烟火气息与文旅活力。
阿尼么村“乡村好歌汇”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在云南,夜经济正展现出强劲动力。数据显示,上半年,云南省14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接待游客1.07亿人次,同比增长10.2%;实现营收181.02亿元,同比增长8.3%。
深挖文化创意 打造夜间消费新体验
以文化创意赋能,夜经济有了更深厚的生命力。各地紧扣地域文化特色,打破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将非遗、民俗、历史故事等文化元素融入夜间消费,打造出形式多样的特色夜间文化活动,让消费者沉浸式感受文化底蕴的魅力。
傍晚,河北涿州腾飞大街夜市渐次亮起暖光,人声随炊烟升起,烤串的焦香与糖炒栗子的甜糯在空气中交织缠绕。据腾飞夜市招商管理工作人员高奇介绍,腾飞夜市除各类美食、非遗展示、儿童娱乐外,每晚还安排各种类型的演艺演出,并定期举办文化节、相亲节等特色活动。
“通过这次夜市展示,我发现其实很多人对花丝镶嵌非常感兴趣。”涿州非遗柴氏花丝镶嵌品制作技艺传承人柴冠拥感慨道,夜市不仅为非遗提供了展示的窗口,更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日常的距离。
市民在夜市非遗摊位前驻足(央广网发 刘永兴 摄)
在湖南资兴,一场以“文旅促进消费,非遗赋能城市”为主题的活动——“东江湖文化集市”火爆开市。活动现场精心搭建了看台,并设立30多个展区,巧妙地将非遗展示与互动体验相结合,打造了集非遗表演、文物鉴赏、摄影展览、农耕体验、美食购物于一体的非遗民俗嘉年华。据不完全统计,为期两天的活动共吸引了近20万人次参与,直接带动消费逾180万元。
当城市霓虹与乡村灯火交相辉映,夜经济的蓬勃脉动正在广袤大地上激荡出交融共生的澎湃声浪。都市的商圈流光溢彩、剧场掌声不息,是现代生活的多元绽放;乡村的稻田星空市集、古村落非遗夜游,是乡土文化的现代表达。这束跨越城乡的“夜之光”,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城市与乡村消费活力的彰显、文化魅力的绽放,让城市更具烟火气、乡村更添吸引力,在昼夜交替间延续发展热度,在城乡互动中传递生活温度。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