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11月3日消息(记者罗世伟 张顺鹏)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深圳火炬传递活动中,一位特殊的“0号火炬手”引起关注——人形机器人“夸父”手握1.6公斤火炬完成了百米传递。
“夸父”由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据悉,此次“夸父”运行采用了全自主自研的运动控制系统,并借助5G-A网络实现远程指令调度。在整个传递过程中,技术人员无需陪跑,通过5G-A的低时延通信,可跨越上千公里进行实时控制。
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陈美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任务从筹备到执行仅用时一个月。“‘夸父’是量产机型,本体稳定、结构通用,从工厂拿来就能上阵,没有经过大的改造。”她说。

火炬传递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这次火炬传递不仅是对单一企业研发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产业链协同效率的一次集中验证。陈美玲表示,为实现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的自主奔跑,乐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开展运动控制技术专项攻关,中国移动则在通信层面提供实时网络支持,形成算法、通信、制造环节的高效协同。
“平时的演示或工厂测试允许99%的成功率,但火炬传递是国家级直播场景,要求100%成功。”陈美玲表示,此前,“夸父”团队已在机器人马拉松赛事中开展动态奔跑测试,积累了稳定控制经验。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优化算法模型,针对火炬传递场景展开专项调试,重点测试了不同环境下的跑步、转向与负载平衡表现。结果显示,机器人在单臂负重1.6公斤的情况下能稳定完成起跑、奔跑、挥手、交接等火炬传递动作。
作为2023年发布的量产型人形机器人,“夸父”已在多个领域开展应用测试,从科研与展厅导览,延伸到工厂搬运、分拣等场景,可连续作业8小时以上。“这次火炬传递任务让团队对机器人产品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有了更直观的信心,也证明了其已具备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陈美玲说。
她还提到,企业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更多生活化场景的落地。“在北京,我们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人形机器人训练中心,已有百余台机器人开展叠衣、清洁等任务的数据采集。”陈美玲介绍,这些训练数据将为后续家用型人形机器人积累算法基础。
“虽然这次只是参与火炬传递,但它的意义不限于一次展示,而是人形机器人应用边界的进一步拓展。”陈美玲说。随着技术体系的不断成熟,类似的超远程、低时延人机协同方案未来有望被应用于救援、安防等更多领域,让科技成果更好赋能发展、惠及民生。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