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旧军装,诉说着峥嵘岁月;一枚军功章,承载着家风传承;一张旧照片,见证着青春荣光……在清远,有这样“特殊”的家庭,祖孙三代甚至四代怀揣着相同的信仰与情怀,接力从军,从战火硝烟弥漫的年代到和平盛世,从老一辈军人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到新一代军人在和平年代的默默坚守,他们以青春热血书写家国篇章,让忠诚、担当的“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从革命烈士到武警战士 一门四代报国

“我家的长辈对军队有着特殊的情感,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我从小就向往军营。”英德市浛洸镇有着这样的一个红色家庭,一门四代薪火相传报国从军,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出生于2001年的黄帮伦是这个红色家庭的第四代,他通过2023年3月份的春季征兵,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在他看来,当兵是家族的传统,他要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追寻先辈们的信仰,实现人生价值。

今年3月,黄帮伦已从部队光荣退役。两年的军旅生涯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褪去了青涩,淬炼出军人的成熟与坚韧。在部队,他是一名忠诚履职的武警战士;退役后,他初心不改,主动选择报考英德市公安局浛洸派出所的辅警岗位,决心在新的岗位上继续挥洒汗水、守护平安,用实际行动诠释“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退役返乡,黄帮伦和家人在一起

烈士后裔 一门四代从军报国

黄帮伦的曾祖父黄竹南生于1895年,是土生土长的英德人。抗日战争期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为建立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5年,他先后随东江纵队西北支队穿插于敌后英勇作战。解放战争期间,黄竹南与战友们一同出生入死,浴血奋战,1949年英勇就义。

黄竹南的大义凛然成就了黄家后代从军尚武的优良传统。黄竹南的儿子,黄帮伦的祖父黄国齐,受父亲影响,也毅然参军入伍。

黄国齐生于1937年,从小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他以父亲为榜样。1955年,刚满入伍年龄的黄国齐追寻父亲的足迹参军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炮兵独立营。服役期间,他训练认真、工作踏实,被评为“五好战士”,1959年光荣退役。退役后,1960年5月至1980年,黄国齐在英德石牯塘企业工作,从事粮食加工。其间转做机电安装维修工作。“无论身处哪里,他都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部队优良作风和工作经验带到地方,为地方企业事业作积极贡献。”黄国齐的后代说。

生于1973年的黄安业是黄国齐的儿子,也就是黄帮伦的父亲。在红色家风的熏陶下,他于1992年12月应征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省某部队。1995年12月1日退役,退伍后在英德浛洸镇商业公司短暂工作后,到佛山市三水区从事铝材方面的加工工作。

“从走出军营踏入工作岗位,无论去到哪里,从事任何工作,我时刻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吃苦耐劳,生活中心怀大爱。”黄安业回忆起参加工作以来的经历,情不自禁地说:“如果国家有需要、有召唤,我和千万退伍军人一样,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用生命和鲜血去捍卫我们伟大的祖国。”

从军路一波三折 历经三次体检终圆梦

在一代又一代的红色家风滋养下,20岁出头的黄帮伦也立志追随祖父辈们的足迹,赓续红色血脉。虽然是烈士后裔,但由于征兵入伍只看“三代”,所以他不能被列为烈士直系亲属,不能享受入伍的优惠政策,他的应征入伍之路充满曲折。

2021年夏季,黄帮伦怀着无比的热忱与向往报名应征,可他的身体状况未能通过体检相关标准,打击了他的参军梦。黄帮伦并未就此放弃自己的参军梦想并通过体育锻炼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

当黄帮伦信心满满地再次应征,现实的残酷又给他一次打击,这次的答复是身体还有些小问题,不符合征兵的标准,也就是说他这次的应征又遇到了新情况。

怀着复杂的心情,黄帮伦找到了“老熟人”——英德市浛洸镇武装部副部长陈风尚,再次述说了他的情况,陈风尚耐心地劝导他:“不要轻易放弃,你已经为参军做出了那么多的努力,而且是烈士后裔,市征兵办已经充分了解你的实际问题及你的意愿,如果现在就放弃了,就是半途而废了,相信等你身体恢复了,在下一季的应征中,部队的大门一定会为你敞开。”

听到了这些鼓励的温暖话语,黄帮伦再次暗下决心,决不放弃自己的“从军梦”。

2023年春季征兵,他第三次踏上了应征之路,幸运的是在这次春季征兵中,他的身体恢复很好,各项指标一一通过,顺利地入伍。“帮伦的应征之路是一波三折的,同时也是励志的,希望广大应征青年能坚韧不拔,迎接新挑战走向成功彼岸。”陪跑了黄帮伦三年的征兵工作人员欣慰地说。

如今,黄帮伦已顺利退役并走上了工作岗位,开始了新的征程。一家四代,代代从军,虽然入伍时间不同,但参军报国的信念却始终不变。黄帮伦一家的军人情结,是镌刻在军人之家“红色基因”里的延续,也传承着一个家族的光荣与梦想。

三代四人从军 红色血脉传承60年

“当年还是很威风的吧!”7月29日中午,位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三联村的家里,黄日麒拿着一张翻拍的老照片,询问自己的爷爷黄幼升是否还记得当时的事。尽管已是84岁高龄,且因生病身体不便坐上了轮椅,面对孙子的询问,黄幼升仍一脸得意地回答孙子的问题。

这张拍于1959年的照片里,时年仅18岁的黄幼升身着戎装,目光坚定,在满脸青春的气息中透露着一股军人的威严。也正是这张照片,勾起了黄日麒一家三代四人军旅生涯的记忆。三代人,虽身处不同时代,却怀揣着相同的信仰与情怀,接力从军,将“迷彩绿”的梦想代代相传。

祖辈父辈参军报国树典范

黄日麒一家的军旅生涯,从爷爷黄幼升开始。

1941年7月,黄幼升出生于连山小三江镇,在旧社会里过日子吃了不少苦头。1957年,时年仅16岁的黄幼升响应党的号召,投身于军队建设,当兵入伍,立志精忠报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度过新兵训练期的黄幼升被派往韶关专区乐昌县(今韶关乐昌市)坪石镇一省级劳改所,成为一名守卫,负责看守劳改犯。

1961年,从军四年的黄幼升退伍,第二年进入了小三江镇供销社工作,并有了两个儿子,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渐好转。曾经有过军旅生涯的黄幼升,对军营仍旧充满了向往,立志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往军营。

大儿子黄如锵,也就是黄日麒的父亲,1984年12月应征入伍,在湖南长沙度过了自己四年的军旅生涯。黄如锵退伍的1988年,黄幼升的小儿子黄如帅也接力走进军营。

谈起兄弟俩接力父亲走进军营,黄如锵表示,除了受父亲的影响外,还受到一些革命英雄题材电影的影响。特别是那部革命英雄电影《董存瑞》,讲述了董存瑞从见习小八路开始,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逐渐由鲁莽冲动的孩子蜕变为真正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对他影响很大。

“小时候看电影并不容易,要从村里走四五公里路出来才能看到电影,电影中的董存瑞手举炸药包,以身体做支架,用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高大形象,我至今都记得很清楚。”黄如锵介绍说。也正是在这种革命先烈保家卫国精神的激励下,黄如锵和弟弟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军营。

黄如锵仍记得,自己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安排在湖南省湘潭市管辖的韶山市。新兵营的集训从最基本的站军姿开始,冬日的韶山寒风凛冽,比故乡的冬天来得刺骨,一心想着要保家卫国的黄如锵咬紧牙关,努力挺直腰板。夜幕降临时,一天的训练终于结束了,洗漱完毕躺到床上,黄如锵一身就像散了架一样,但第二天军号声一响,他又精神抖擞地开始了新一天的训练。

耳濡目染 少年赴军营锤炼品质

在这样一个充满军旅情怀家庭中成长的黄日麒,从小就感受到了父爱的威严。长辈们日常偶尔讲起的军旅生活故事,也默默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2012年12月,村里开始征兵,仍在读高中的黄日麒和哥哥一起去参加了体检,双双通过,但因为征兵名额有限,黄日麒的哥哥没能如愿,黄日麒则幸运地走进了军营。

从小种下的梦想此刻变得真实。入伍那天,黄日麒身穿着崭新的军装,在亲朋好友面前立下誓言,他会在部队好好学习,刻苦锻炼,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

进入武警海南省总队训练基地新兵集训后,从小被父亲严格要求的黄日麒迅速适应了紧张而艰苦的军营生活。新兵训练期,为了不落人后,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体能不行,他就加倍练习,技能不熟,他就反复琢磨。在部队的五年时间里,黄日麒不仅在军事技能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更在思想觉悟和品德修养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先后被评为优秀战士及优秀军官。退伍后,2022年,他成为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卫生监督所的一名行政执法员。

“当兵五年,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在面对困难时有了更大的韧性。以前读书的时候在面对困难时会有退缩的心理,有了当兵的历练,现在有了更大的勇气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黄日麒介绍。

2025年7月29日,黄幼升、黄如锵、黄日麟穿上军装合照

一家三代四人当兵 接力续写家国情

在清城区龙塘镇下白沙村,有一户普通又特殊的家庭,门楣上高高悬挂着的“光荣之家”匾牌,客厅里墙壁上张贴着和战友在一起的合照,电视柜上摆放着的荣誉奖章,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家庭的荣誉:祖孙三代,四人服役,代代相传。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我家是三代人、三代兵。我儿子现在部队表现不错,我侄子今年高中毕业也有机会入伍了。”看着被擦拭锃亮的“光荣之家”牌匾,今年63岁的退役军人罗兆辉嘴角上扬,眼里充满了自豪。

上战场前写下遗书

罗家三代从军故事,从罗兆辉的叔叔罗沛和开始。罗沛和不仅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老兵,更是家族中的精神支柱。1957年,罗沛和怀着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从军之路。

罗沛和32载的军旅生涯如同灯塔,也照亮了家族前行的道路,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家族中的年轻人。“叔叔穿上军装太帅气了,电影里看到军人的身影也特别崇拜。”17岁的罗兆辉毅然从军,几年后,他的弟弟罗海华也在这股力量的感召下踏上了同样的道路。

作为曾参与中越自卫还击战的参战老兵,罗兆辉的故事是勇气与牺牲的赞歌。他是42军炮兵部队的一员,肩负着重任。刚到新兵连的高强度训练,一度让他无法自然走路、下蹲,“我们睡觉的床是双层的,我在上面那层,自己爬不上去,是战友蹲下来把我送上去。”实操训练时受伤是常事,他的右手食指被炮闩卡住,鲜血直流,至今仍有一条细细的伤疤。

“哥哥们,我即将上战场保卫家国,你们一定要把父母亲照顾好,把家里的田地种好……”罗兆辉还曾默默写下遗书,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人的不舍与对国家的忠诚,生动诠释了军人的担当与奉献。

亲手把儿子送进军营

时间流转,到了罗兆辉的儿子罗天豪这一代。起初,罗天豪对军旅生涯并无特别憧憬。然而,在父亲的耐心引导和激励下,他逐渐领悟到了作为军人的崇高价值与深远意义。罗兆辉坚信,拥有学历后再投身军营,会为个人的未来开辟更宽广的道路。为此,他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全心全意投入学业中。

在罗兆辉的精心规划下,罗天豪不负众望,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并考入大学。大学毕业那年,罗天豪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定参军入伍,于2019年9月正式开启了军旅生涯。如今,罗天豪已在军营度过了六个春秋。

六年的军旅淬炼,罗天豪像块璞玉越磨越亮:他不仅在2021、2022、2024年被评为“四有”士兵;还在天津驻点期间,积极参与河北抗洪救灾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责任与担当,续写了家族中代代相传的英勇篇章。在军队这个大家庭中,他学会了团结与协作,更加明白了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他选择从军报国之路,作为父亲,我很自豪。”谈及儿子罗天豪入伍参军,罗兆辉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他在部队表现很好,多次获得嘉奖,家里人都为他骄傲。我们也全力支持他实现自己的价值,在部队这所大学校、大熔炉淬炼自己。”每次难得的通话时间,罗兆辉也是叮嘱儿子在部队专心训练,努力提升自己,回报国家。

从军是家族信仰和传承

军人家庭的好家风,往往带有家国情怀的深厚底色。这个暑假,罗兆辉的侄子高中毕业,也在为当兵入伍做准备。看着家族中越来越多人走上从军路,罗兆辉的心中充满了欣慰和骄傲。

“书要读好,当兵更要当好,以磨砺意志。”对于传承军人家庭的好家风,罗兆辉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坚信读书以明理,当兵以砺志,两者皆在培养对社会有益之人。这不仅是他对家族后辈的期望,也是对社会青年的寄语。

罗兆辉退役后回到家乡务农,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美丽乡村建设。龙塘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黄少波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常去罗兆辉家走访慰问,并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老班长勤劳朴实,他的爱国之心令人钦佩,特别是一家几代人都从军,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他们身上的勇气、忠诚、牺牲与奉献的革命军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黄少波说。

一样的追求、一样的信念、一样的梦想。罗家三代,代代从军,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坚定信仰,用奉献和坚守,传递着报效国家的军人情怀。”(记者 彭勇珍 钟履双 刘洋)

编辑:张顺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