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茂名4月10日消息(记者官文清 见习记者邓美芸 实习生杨芳)春暖花开,草木葱茏。广袤大地,处处春意盎然。笔直整洁的乡村道路穿过错落有致的民居伸向远方;笑意盈盈的村民正在荔枝林里辛勤劳作;独具特色的柏桥讲堂上,年轻干部正在思维碰撞……一幕幕,一帧帧,都是茂名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的生动写照。

4月8日至10日,记者跟随“走进春天里的茂名柏桥”主题采访团前往广东省茂名市根子镇柏桥村,深入田间地头,切身感受柏桥村的新发展、新风貌、新活力。

荔枝挂满枝头 (央广网见习记者邓美芸 摄)

擦亮“荔枝之乡”金字招牌

荔枝,这个甜美佳果,在一代代柏桥人勤劳双手的呵护下,成为“致富果”。柏桥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霞介绍,有着2000余年荔枝种植历史的柏桥村,是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现有种植面积达6800亩。去年荔枝的产量达到1万吨,产值达1.4个亿。

小小的荔枝已经成为柏桥村致富的“黄金果”。“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当地农产品80%都是通过线上渠道销售的,而且价格比以前翻了一倍,去年全村荔枝销售额达到1800多万元,村民的年均收入又增长了15%。”柏桥农创园园长林常珍介绍,近年来整村发展鲜果加工、电商、文旅等业态,让甜蜜的荔枝销往全球。

柏桥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霞介绍柏桥村荔枝种植情况 (央广网见习记者邓美芸 摄)

当荔枝插上电商的“数字翅膀”,销售的网络便突破地域限制,抵达全国大江南北。在柏桥广场一间间形似“村中小卖部”的店铺里,一位位“乡村主播”正在展示各类荔枝衍生产品,让全国人民共同享受来自荔乡的香甜。

这里便是柏桥农创园的荔枝电商购销交易中心,该中心通过专门服务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在当地的就业问题,推动荔枝电商销售、拓宽荔枝销售渠道、促进荔农增收致富。

此外,柏桥农创园还布局有高州市荔枝产业链党委、国家级示范社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邮政冷链处理中心和根子荔枝邮局等。

其中,作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根子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000多户,年加工荔枝1300吨、龙眼900吨。近年来,该社形成“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社员的荔枝龙眼实现“统一认识、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宣传”四个统一,其产品长期供货全国相关知名企业的1700多家门店,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批发市场打响了品牌,实现联农带农富农。

媒体采访团走进柏桥荔枝种植园 (央广网见习记者邓美芸 摄)

不仅如此,柏桥村还深耕精深加工研发领域,让群众致富之路越走越宽。目前村内荔枝深加工作坊在继续发展壮大,除了传统的荔枝干外,还生产荔枝酒、荔枝蜜、枝发酵饮品等产品,荔枝产业带来的旅游采摘体验活动也深受欢迎,村民的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荔乡路径。

立足特色农产品资源禀赋、以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根子镇的发展路径是广东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的生动写照。

数据显示,广东57个县(市),80%都属于农产品主产区或生态功能区。去年以来,广东全省各县(市、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走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越来越多的粤东西北县区与珠三角共绘产业图谱,合力奏好“协奏曲”、共绘“一张图”,中国式现代化的美丽图景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

扛起科技赋能农业新担当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作为“百果之王”之一的荔枝,从古至今因为“娇贵”的保鲜等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众多荔农。如今的柏桥村,在众多“科技”的加持下,让荔枝“夏摘冬啖”已成为现实。

针对荔枝保鲜这一核心问题,根子镇所在的高州市率先在全省建成59个田头智慧小站,引入先进的预冷技术和氮气保鲜方法,将“冷库”直接“搬到”了田间地头,极大地减少了荔枝离树后的损耗,延长了最佳食用期。

“刚采摘下树的荔枝会即刻开始降低鲜度,以往即使有了冷库和冷链车,但新鲜的荔枝仍会因堆积在田间地头等待转运而产生损耗,摘下来100斤的荔枝大概会损耗到30斤。”林常珍告诉央广网记者,自从有了田头智慧小站后,新鲜荔枝在采摘后3小时内,通过预冷锁鲜技术去除“田头热”,有效延长了保鲜期,大大减少了田间一公里的损耗。

无独有偶,在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上,另一颗荔枝同样吸引了众多“食客”。得益于最新研发的超低温冷冻锁鲜技术,现场展出的荔枝跨越了岭南炎热的夏季,保鲜期长达一年,如今依然风味如昨。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厚彬分享荔枝种植技术 (央广网见习记者邓美芸 摄)

“一方面延长荔枝的保鲜期,另一方面根子镇还借助落户当地的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为当地种业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厚彬告诉央广网记者。

要实现富民兴村,还需要借助科技生产力带来超额收益。在柏桥村荔枝种植园,随处可见气象监测站、土壤监测站、实时视频监控、智能虫情灯等智能数字监测设备。

果园通过5G+物联网技术,实时将雨水、温湿度、土壤EC值、虫害情况,以及荔枝生长的实时监控画面传回到荔枝大数据指挥中心的大屏上,方便管理人员实时掌握荔枝生长情况,以点带面推动茂名市荔枝生产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

从种业创新到无人机喷药施肥除虫害的先进农科装备;从“5G+AI智慧荔枝果园”到无人水稻智慧园区,这便是广东在农业科技的革新和实践应用上结出的丰硕成果,在南粤大地的土地上,农业科技正如同日新月异的研发设备,不断迈向前沿的边界。

奏响农文旅融合交响曲

走在柏桥村的万里荔园中,一幢造型古朴的三层建筑尤为引人注目,与两旁的荔枝林相映成趣——这便是中国荔枝博览馆。

博物馆以荔史、荔事、荔知、荔人、荔业、荔韵、荔梦为布展脉络,展示着我国荔枝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成就,深度挖掘和展现荔枝产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据中国荔枝博览馆数据,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达到60多万人次,乡村旅游越来越旺。

依托荔枝这一独具口碑的特色农产品,柏桥村不断加大农业与文旅融合的步伐,丰富文旅产品供给,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柏桥夜市充满生机与活力 (央广网见习记者邓美芸 摄)

走进柏桥夜市,便能感受到这里独有的活力与生机。自今年2月正式开业以来,柏桥夜市迅速成为了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夜生活的热门去处。柏桥村党总支书记何清表示,夜市的设立不仅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一个消费的好去处,更为村民开辟了增加收入的新途径。

“这是籺仔糖水,是我们茂名地区特有的小吃,很受外地游客欢迎。”在柏桥夜市摆糖水摊的芳姐开心地向记者介绍,“多的时候一晚就能卖400多份”,通过家门口摆摊,芳姐实现了“夜入过千”。

这两年,柏桥村人气爆满,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政府搭起柏桥大舞台,柏桥村发展起夜市经济。据统计,“柏桥夜市”累计吸引2万多人次消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预计摊主年增收2万多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至5万元。

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基础,根子镇聚焦打造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推动柏桥广场周边改造提升,建设了独具荔乡风情的荔枝咖啡厅,正全面规划周边区域路网建设,积极引进咖瓦等业态以及优质餐饮企业,推进柏桥特色民宿、柏桥停车场建设,丰富柏桥商圈业态,将柏桥广场打造成集吃、住、行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琳琅满目的特产吸引媒体采访团驻足观看 (央广网见习记者邓美芸 摄)

“现在房前屋后都干净了,道路也平整畅通了,我们没事就喜欢坐在门前说说话。”“你看现在的村里,环境好了,有广场也有夜市。”村民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村里的大变化。

抬头是“画”,入目是“景”。行走在柏桥村,郁郁葱葱的荔枝林与群山、村庄、田园、河流、道路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春日田园画卷。

讲好“柏桥实践”生动故事

去年5月23日,茂名依托当地国家级荔枝产业平台和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等现有资源,创新开设“柏桥讲堂”。

在柏桥实践馆内,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荔乡明天三大板块,集中展示茂名人民感恩奋进、笃定前行,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发展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行动。

“柏桥讲堂”集理论宣讲、现场体验、互动交流于一体,旨在推动更多党员干部群众来到这里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已成为思想教育的阵地、传播知识的课堂、宣传茂名“百千万工程”的窗口。

“柏桥讲堂”已成为宣传茂名“百千万工程”的窗口 (央广网发 茂名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荔枝种植园,邀请致富带头人和党员群众代表等现身说法,分享农业生产经营经验理念;在中国荔枝博览馆,通过VR沉浸式感受荔枝的历史文化,体验荔枝种植过程;举办“柏桥论坛”,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不断凝聚基层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看、听、品、走、问”融合的学习活动,让学员在沉浸式、开放式的体验中,感悟乡村振兴路上的“柏桥实践”。

“区别于普通的思政讲堂,我们会为每个团队的学员度身定制相关课程,把理论讲授和现场教学结合起来。茂名市委党校教育长张蓝青介绍,荔枝种植园、柏桥农创园、柏桥实践馆、乡村振兴示范带、中国荔枝博览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这些荔枝树下、种植园里、生产线旁的阵地,都可以是“柏桥讲堂”的教学现场。

学员分享在柏桥讲堂上课心得 (央广网发 茂名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去年以来,“柏桥讲堂”还先后与广东省委党校、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共同打造教学基地,开展联学共建,为各地各领域各行业提供“点餐式”培训服务。

“过去一年,我们还相继开展‘千名村书记话振兴’‘柏桥夜话’等系列活动,持续激发乡村振兴的新灵感、新思路。”“柏桥讲堂”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讲堂从田间地头开到了生产一线,成为当地开展联学共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截至目前,“柏桥讲堂”已开展培训班(活动)逾890个,累计培训4.4万人次,吸引全国各地50多万名干部群众前来观摩学习,凝聚起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精神力量。

编辑:官文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