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碧波荡漾,河畔绿意盎然。作为闽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三明市推出以“晒水、议水、评水”为主要内容的“三水”机制,按下水生态环境治理“加速键”。
2024年,三明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跃居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29位,水质创下“十四五”以来最优水平;2025年上半年,全市水质排名位列全省第二,流域水质达标率100%,优质水比例90%以上。
“晒水”:亮水质清单,强全民监督
“自己生活的地方,水质情况清清楚楚,这份透亮,让我们住着特别心安!”每个月,三明市民都能在报纸、网络上看到一份特殊的“水质成绩单”——全市国省控断面、乡镇交接断面的水质情况,以及河湖“四乱”整治进展。
这份坚持了12期的“晒水”行动,把监督的“放大镜”交到了百姓手里,大家看着水质数据变化,聊着河道环境改善,不知不觉间就成了治水护水的“千里眼”。
百姓的“眼睛”盯着水质,河流的“管家”守着责任。
宁化县河道专管员清理翠江河水葫芦(黄起斌 摄)
在三明,每条河流、每个水质监测断面都有专属“监护人”。55个国省控断面、134个乡镇交接断面均有一名河长专项挂包,从统筹治理难题到跟进整改进度,责任一扛到底。在此基础上,348名“政协委员河长”带着专业视角参与监督,从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角度出谋划策;1387名河道专管员化身“巡河卫士”,每天穿梭在河岸林间,让巡河管护成为常态。2024年以来,全市河长累计巡河7.7万人次。
“议水”:摆治理痛点,聚协同合力
“有些河湖‘四乱’问题整改后容易反弹,得建‘回头看’机制。”“老乡们对河湖保护的认识还得加强,入户宣传得再勤点。”清流县沙芜乡的“议水”会开得热火朝天,河道专管员和管护人员你一言我一语间,下半年的工作方向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渐清晰。
这样靶向破题的“议水”场景,在三明早已是常态。
“三水”机制实施以来,全市还建立健全“部门协同、流域共治”的会商机制,每季度由市县两级召开“议水”专题会议,组织生态环境、水利等相关部门,全面通报剖析水质情况,深入查找分析根源问题,系统推进问题整改。
截至今年6月,全市累计召开流域协调会商、治理攻坚、问题整治等各类“议水”会议50余次,形成“问题交办——限期整改——验收销号”闭环管理机制,推动解决河湖“四乱”问题652个,有效提升了河湖治理的实效性。
“评水”:定考核标尺,燃干事热情
对1个先进集体、14名优秀个人及时奖励,对12名不合格专管员依规更换,年终为排名靠前的乡镇倾斜项目资金……走进泰宁县的河湖治理现场,“评水”实效看得见、摸得着。
沙溪河傍晚美景(张小平 摄)
三明市把水质数据当核心,锚定流域水质“晒单”的公开结果,搭起多维度考核框架:主要流域达不达标、乡镇交接断面水质改没改善、河湖“四乱”问题整没整改好,每一项都拆成具体分值,让各县(市、区)的治水成效能“算明白、比清楚”。全程公开透明的考核,就像给治水成效贴了“成绩单”,让“指挥棒”精准指向责任落实。
考核结果不只是“纸面上的分数”,更是干部履职的“试金石”。三明市将河湖治理成效和干部考核绑在一起,每月都把断面水质、干部挂包履职情况报给组织部当成党政领导考评的重要依据。干得好就表彰,让肯干者有荣誉、有干劲;干得差就追责,从提醒、约谈到问责,一层比一层严。这种“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让各级干部治水管水的责任意识“绷得紧”,主动担当的劲头“提得足”。
碧水潺潺入画来。三明市深入推进“三水”机制,勾勒出一幅河畔水清、岸绿景美的动人画卷,让百姓的生态获得感实实在在。未来,三明将继续守正创新、稳步治水,描绘更为灵动的清水画卷,为生态文明建设交出更优答卷。(陈睿)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