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永安市闽笋交易市场,冷链冷库的制冷机组低声运转,刚从山上采收的鲜笋经预冷处理后,正被整齐码放进恒温库中。“有了这冷库,鲜笋能存一个多月,再也不怕集中上市卖不上价了!”笋农王大叔脸上笑开了花。这生动的一幕,正是三明市供销合作社以冷链物流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缩影。
永安供销保鲜库(三明市供销社供图)
近年来,三明市供销社聚焦主责主业,以盘活社有资产和拓展冷链物流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全面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既装满了市民的“菜篮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盘活资产“筑基石”,冷链网络起框架
“改革要啃硬骨头,首先得把‘家底’盘清楚。”三明市供销社负责人谈及改革突破口时,语气坚定。近年来,三明供销社将盘活低效闲置社有资产与布局冷链物流相结合,为服务“三农”筑牢根基。
在政策与资金的“双轮驱动”下,三明市供销社主动争取三明市委、市政府支持,将供销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纳入全市重点改革任务,获得市级专项资金补助300余万元。同时,通过梳理遍布城乡的老旧仓库、闲置场地等“沉睡”资产,三元区原供销社的老旧货场变身产地集配中心,将乐县废弃的仓库改造成500立方米的县级集采集配中心,既让社有资产保值增值,更补齐了冷链基础设施短板。
为融入福建省冷链布局,供销社积极对接全省供销系统冷链物流骨干网规划,推动三元区、永安市、将乐县纳入试点范围,构建“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销地冷链枢纽”的闭环模式。“以前资产乱、包袱重,改革后家底清、方向明,干事更有底气了。” 一位基层供销社主任感慨道。
冷链赋能“保鲜”,农户收益“升温”
“鲜笋采收后4小时内必须预冷,不然损耗率能达到30%以上。”在永安市的冷链仓储中心,技术员指着温度计介绍。针对当地笋、黄椒等特色农产品“保鲜难、卖价波动大”的痛点,供销社在这里建成标准化冷库,提供从预冷、仓储到配送的全链条服务,让鲜笋保鲜期从原来的3天延长到20多天,实现“错峰销售”。
据了解,永安市闽笋交易市场完善冷链体系后,去年笋类产品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直接带动1000余户笋农户均增收超3000元。不仅如此,冷链设施还为农资储备提供了便利,让化肥、农药等在高温季节也能保持稳定品质,进一步夯实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在盘活资产的过程中,供销社还同步推进基层社升级。将沙县一处闲置的供销社场地改造成集冷库、分拣、包装于一体的服务站后,不仅服务周边5个村的果蔬种植户,还领办了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特色果蔬种植200多亩。“现在村里有了‘冷链靠山’,我们敢扩大种植规模了!” 合作社负责人说。
创新流通“架桥梁”,城乡对接“零距离”
“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冷链,损耗率从25%降到8%以下。” 在三明市区的白沙水产冷链物流中心,负责人指着忙碌的分拣线介绍。这里由原白沙水产品批发市场的老旧库房改造而成,2座冷库总库容达200吨,配套的专用冷链车队每天穿梭于市区与产地之间,为餐饮、商超、食堂提供新鲜食材,供应链长度较之前缩短了近一半。
位于三明市区的白沙水产冷链物流中心(三明市供销社供图)
在将乐县,500立方米的县级农产品集采集配中心里,检测、分拣、加工设备一应俱全。“田头—中心—餐桌”直通模式,让当地的莲子、食用菌等农产品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直接进入超市、食堂和饭店,流通成本降低15%以上。
线上渠道同步拓展。依托冷链网络保障的品质优势,供销社推动20余款本地农副产品上架“832”等电商平台,让三明的笋干、蜂蜜、特色果蔬等“出山进城”。“上个月刚上线的黄桃,通过冷链配送,3天就能到上海消费者手中,好评率超过 95%。”负责线上运营的工作人员说。
从激活沉睡的社有资产,到织密城乡冷链网络,再到创新流通服务模式,三明市供销社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建设高效畅通的冷链物流骨干网,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贡献供销力量。(来源:三明市供销社)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