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三明学院社会合作处与文化传播学院联合组建的五支青年推广普通话实践团队,深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城乡校园、基层社区以及红色教育基地,以普通话为桥梁,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咱这桃子啊,白天光照足糖分多,夜晚降温快消耗少,所以脆甜多汁。”西凉州户村李靖桃园园主常梅拿着饱满的桃子,对着镜头用普通话直播推介。直播结束后,她一边与队员们探讨优化产品介绍的话术,一边笑着说以前不会用普通话直播,很多网友都听不懂。

实践队员在桃园模拟直播场景(王薪潼 摄)

在位于天山北麓葡萄酒博览园的中信尼雅公司工作的张欢,参加普通话培训后提升了工作效率。他一边操作设备,一边向队员们介绍:“使用普通话减少了信息误差,生产和营销环节都更加顺畅了。”

随着S101省道沿线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当地村民通过夜校学习普通话实现外出就业。团队深入清水河乡团庄村,认真记录村党支部副书记、推普先进个人吾拉塔依·赛德力在精准推广普通话方面的诉求和建议,为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做足准备。

在玛纳斯县第三小学和玉缘社区的“红领巾小课堂”上,孩子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诵读《少年中国说》。以普通话为桥梁,团队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在古典诗词意境体验环节,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队员们的讲解,沉浸在诗词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在课堂之外,该团队还深入街头巷尾,拍摄并演绎《什么?馕来了!》《古诗文里的口音风波》等贴近生活的光影“微剧场”。

“红领巾小课堂”授课现场(王薪潼 摄)

在援疆干部的带领下,团队走进塔西河哈萨克民族乡的村民家中开展入户调研,认真倾听村民学习普通话的困难,并结合生活场景在炕头灶边进行示范教学。在塔西河乡政府举行的专题会上,副乡长李雪瑞向实践队员分享了当地将普法、党建与推普创新结合,“线上+线下”按需施教的宝贵经验。此外,团队还与玛纳斯县教育局党员共同参与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从蟠桃园的直播现场到葡萄酒厂的生产线,从充满书声的“红领巾小课堂”到庄严肃穆的军垦博物馆,三明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青春在推普助振兴中发光。(苏澜 郑依芯)

编辑:龚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