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月其迈,“干”字当头。开年期间,为充分展示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央广网福建频道特别策划《“明”新向上》系列报道,聚焦三明市产业转型、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医改林改教改以及绿色金融等特色改革、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发展、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效,展示三明市广大干群以“干”字当头、向新向上的精气神,奋勇争先求突破,再上台阶建新功。

央广网三明1月27日消息 一所新成立的中学,为何能连续三个学期,教育质量监测稳居全区前列?“这来自于校长周宁医从上海带来的‘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哲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三明中学创校教师之一的林玲对央广网记者说。

华师附中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202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是华东师范大学与三明市政府合作共建的一所市直属公办完全中学,目前师生近千人。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三明中学(央广网发 周志鸿 摄)

创校之初,尽管招生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一年后,师生们用成绩证明,新校也能迅速崛起。

追本溯源,华东师范大学之所以“落子”三明,源自上海和三明的对口合作。沪明两地,相隔800多公里,但两座城市和两地人民早就血浓于水。

再续“前缘”:优势互补 同频共振

在三明,不经意间就能听到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穿行于三明市区,鲜明的上海元素也随处可见,沪明新村、沪明路、沪明小学、沪明幼儿园……

沪明情缘,还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说起。

1958年之前的三明,还只是偏隅一方的山区小县,城镇人口只有6000余人,工业产值只有200来万元。

1959年,时任上海市领导、闽西籍革命老前辈陈丕显同志到三明视察,并应三明请求,初步商定从上海搬迁一批轻工企业到三明落户。

在陈丕显同志的牵线推动下,上海18家轻工企业迁入三明,一些企业甚至连同职工及机械设备一同迁入。1964年之后,在福建“小三线”建设期间,上海又继续向三明搬迁了一批轻纺工业企业。这些迁明企业迅速投产,为弥补三明重工业基地企业门类不足的短板、解决民用工业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完善三明工业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60年代,三明市食品厂迁厂造厂房(央广网发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数年间,上海人民积极响应号召,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们不远千里而来。当年,全国十万支援三明“小三线”建设“大军”,每十人中就有一名来自上海。他们视建设三明为己任,把最好的年华和青春奉献给这片红色热土。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三明目前聚集了福建全省最大冶金、造纸、水泥、重卡等生产企业,已形成了11个门类37个行业的综合工业体系。

进入新时代,三明与上海再续“前缘”。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上海与三明正式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此后,上海市政府与福建省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市与三明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沪明合作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两份方案之下,可见党和国家对老区发展的重视程度,而其目的,更不言而喻,为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三明市沙溪河穿城而过,似与上海黄浦江遥遥相望(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过去,三明与上海的合作,更多是上海支援三明。如今,对口合作如何共创新局面?

三明市有关领导表示,现在更强调“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面对“老大哥”上海,三明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禀赋,拥有好山好水好风景,3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70个,可成为上海人民的旅游目的地;在于农特产品资源和生态资源,可丰富上海市民的“菜篮子”;在于丰富的矿产资源——探明的稀土、微晶石墨、萤石等矿产有79种,铅锌矿、钨矿等储量全福建省第一。

三明依托这些资源和上海的资本、技术、经验、人才等优势对接,用资源换技术、换市场、换支持。双方互促共进,实现“1+1>2”的效果叠加。

三明市中心城区(央广网发 谢信根 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明市有关领导认为,关键不在于上海支持三明多少资金、项目,三明更希望引入上海独特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经验,在观念上、精神上形成同频共振,这是两地对口合作再上新台阶的基础。

老区“新变”:内生动力不断迸发

上海独特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经验,正是山城三明市最为需要的。

理念独特受益如何体现?在教育领域,华师附中树立“让生命绽放光芒”育人目标,确立“为学生的未来调护底色”办学理念。

所谓“轻负担”,家庭作业初中不超过2小时、高中不超过2.5小时,睡眠保证8小时;所谓“高质量”,革新传统“题海式”教学模式,以“一切活动皆课程”为理念,将兴趣培养作为核心导向,通过多元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与之高度适配的学习方式。

“我们引入‘分层教学’的理念,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专属课表,精准匹配最适合他们的教师与课程。”林玲说,“我们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其水平和需求的教育。”

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则是这一教育理念的佐证。2024年以来,华师附中七、八年级教育质量监测均在沙县区名列前茅。

三明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院区(央广网发 周志鸿 摄)

技术先进如何助力?在医疗领域,三明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分院院长孙英明的感受是:“老百姓可以就近看大病,少往一线城市跑了。”

2024年9月,该院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三明分院。

拥有117年历史的瑞金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医院,多个学科处于国际一流地位。落地分院后,瑞金医院一方面通过一条“瑞金专线”网络,将患者“带到”远在上海的医疗专家“面前”;另一方面将医疗新技术、新服务地平移到此,铺开了一张“瑞链”网。此外,瑞金医院还派遣各学科专家常驻分院,既为群众治病,也指导分院本土医生提升技能,还承担分院科研任务。

“瑞金医院直接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医疗资源,让我们可以最快地使用新技术、启动新项目。”孙英明表示,他所在的肿瘤内科正于日前开展了相关临床研究。

在三明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院区,患者(左一)线上远程问诊上海瑞金医院专家(央广网发 林文晶 摄)

成熟经验何以契合?在产业领域,三明沪明临港产业园负责人李金勇认为,需要一套延链、补链、强链机制。

而三明之所缺,正是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之所长。于是,2023年11月三明沪明临港产业园应运而生。

由沪至明一年有余,李金勇的团队从四个方面着手“创业”。

“先是把‘家底’摸清楚,梳理产业链,制作产业链图谱,而后进行系统性产业规划。”李金勇说,“随后导入临港集团优势资源,引入认可三明、适合三明的优质企业。”

同时,“做服务”,运用临港集团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世界先进理念,规划设计产业园区。

最后,政府、企业、中介“三位一体”,多渠道共同招商。

“我们的目标是围绕高端装备、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建成集研发、生产、智能制造、功能配套为一体的百亿产业园。”李金勇表示。2024年,沪明临港产业园累计洽谈产业项目60余个,签约引进5个,总投资4.6亿元,多个项目已落地投产。

三明市区北部新城全景(央广网发 周志鸿 摄)

近三年来,沪明对口合作深度不断拓展。上海安排1.0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对口合作项目建设,福建省级财政1:1配套。两地累计开展互访交流550余批次,签订各层级、各领域对口合作协议148份,三明各县(市、区)与上海市及4个对口合作区实现沟通对接全覆盖、常态化。

从黄浦江边到沙溪河畔,从南下支援到对口合作,革命老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激发。这条新时代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上,沪明两地云程发轫。

监制:伏成镭

策划:陈洪亮

记者:张子剑(见习) 龚雯

海报设计:郑昕

海报摄影:周志鸿

联络:陈金海

鸣谢:中共三明市委宣传部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沙县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罗晓英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