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岞镇用无人机巡查沙滩的海漂垃圾(融媒体记者 陈淑华 摄)
位于惠安县东部沿海的小岞镇,三面环海,碧波万顷。半岛地形使得该镇陆地面积有限,九个村庄的3万余人房屋紧密相连,坐落在7.4平方公里的临海陆地上。过去,小岞镇多个村的村落、街头、海滨不时可见瓜皮果屑、海产品垃圾,蚊蝇孳生,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整治难度大。如今,走进小岞镇,人们会发现这里已焕然一新:杂物堆放井然有序,环卫工人在海滩细心清理垃圾,海堤沿线也变得十分洁净。
面对环境卫生难题,小岞镇深入剖析全域环境特点,将治理区域科学划分为“海漂垃圾”“道路”“村居”和“非景区景点”四大关键战场。在海堤礁石旁,专职队伍紧跟潮汐规律进行巡查清理;在村庄巷陌间,每天打扫,并根据地形特点选择垃圾清运方式:有的靠竹篮肩挑手扛,有的用手推车装载,有的用清运车收运。
人力是支撑精细化治理的基石。在环卫力量配置上,小岞严守“每500名居民配置一名环卫工作者”的基准线,实际配备率超过这个配比率。如螺山村,该村的村落、道路、沙滩环卫人员共有20多名。目前,垃圾滞留时间大幅缩短,昔日堆积点被彻底消灭,身边的家园一天天变美变清新。承包螺山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黄女士告诉记者,受限于狭窄崎岖的地形及部分居民卫生习惯尚未完全养成,乱扔垃圾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断崖峭壁、杂草丛生的林地等隐蔽区域。在镇里严格的考评机制和管理督促下,承包商带着环卫工人们穿梭在街头巷尾,用汗水擦亮了小镇的每一个角落。
在督促方式上,小岞镇因时应势,灵活应对。面对南东、南西、东山三村因地形限制的断崖峭壁垃圾死角,小岞创新引入“无人机航拍监测+专业第三方机构”的工作模式。“去年11月份,有一处峭壁因群众乱倾倒垃圾而成为卫生死角。接到无人机航拍通报后,我们组织环卫工人绑着绳子下去打扫,结果下去时退潮,海面成片礁石可作为落脚点,后来潮水涨上去,环卫工人被困在高处礁石上,幸亏派出所民警解救才脱险。”回忆起一次无人机航拍发现峭壁垃圾死角并及时清理的经历,小岞镇分管环境卫生干部吕捷感慨地说:与其形成卫生死角,不如主动用无人机巡查,及时清理整治。如今,该镇工作人员每周操作无人机多次,以鹰眼般的视角精准定位难达之处,再由专业队伍迅速出动清理打扫。曾经难以触及的顽固垃圾点,在科技赋能下重现洁净面貌,治理效能大幅提升。
积极响应“爱国卫生运动”的号召,小岞镇正以持之以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持续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塑造半岛清新宜人的新形象,让碧海金沙恢复其原有的光彩。(融媒体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吕捷)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