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后的新厝村水清岸绿。
4月23日,漳浦县六鳌镇新厝村村民林顺风走进自家地瓜田,轻旋灌溉阀门,智能化抽灌系统便将经处理的坑塘水源源不断输送至田间。看着旋转喷头均匀喷洒出的清澈水流,林顺风感慨万千——昔日令人掩鼻的黑臭水体,如今竟成了滋养作物的“活水”。
新厝村三面环海,淡水资源匮乏,传统种植的地瓜、大葱常因灌溉用水短缺影响收成。村支书林兆奎介绍,20世纪80年代,村中坑塘本是主要灌溉水源。夏日傍晚,村民常拿着板凳和蒲扇,坐在坑塘边纳凉闲话。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直排导致塘体淤积发臭,至20世纪90年代已沦为蚊虫滋生的黑臭水体,村民被迫改打井水灌溉,“不仅耗时耗电,旱季还常抽不到水”。
转机出现在2022年。新厝村坑塘被列入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主要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连通+资源化利用”的综合治理模式,着重从生态修复和资源化利用方面进行治理。
六鳌镇二级主任科员蔡荣宏详细介绍新厝村的治理路径:新建一座处理能力260吨/日的生活污水处理站,解决生活污水直排问题。项目除了把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等源头工作做扎实,还着眼于做好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经污水管网收集后汇入主管,经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水质达到一级标准,尾水作为坑塘水体补充水源,经坑塘水生动植物和3台曝气机进一步净化后,通过智能化抽水机输送到周边45亩农田喷灌,实现“生态循环、农水农用”,大大缓解了新厝村农田灌溉用水不足的问题。
此外,该村完成底泥清淤后,将淤泥就地干化,委托专业机构对淤泥中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分类,将其中富含营养物的淤泥作为园林绿地,实现黑臭水体淤泥安全处置。如今,新厝村坑塘已实现华丽转身,从臭气熏天的污染源转变为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
“六鳌镇新厝村的‘塘田排灌’资源化利用模式,巧妙地将生态修复与农田灌溉相结合,成功破解了沿海地区黑臭水体治理难题,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贡献了可复制的‘漳浦经验’。”漳浦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捍南表示,漳浦县将以新厝村为样板,整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拓展“渔光互补”“湿地公园”等衍生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农村环境治理示范标杆。(林惠卿 文/图)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