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近日,武夷山五个茶树新品种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乌龙”添“新丁”
给新登记的品种立牌
仲秋时节,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的种质资源圃里,深浅交织的绿意间,每一株茶树都透着蓬勃生机——这里,正是武夷山岩茶科技小院的“育种摇篮”。
本月初,一则来自农业农村部的喜讯,为这片茶山再添暖意:由武夷星与岩茶科技小院联合选育的“瑰福星1号”“瑰福星2号”“金福星3号”“金福星4号”“紫福星1号”五个茶树新品种,成功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为乌龙茶家族迎来“新丁”。
作为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山拥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肉桂等武夷名丛,便来源于当地的群体种。
“这五个新品种,是武夷名丛的‘后代’,更是本土品种的传承与创新。”扬了扬手中的5张《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武夷星种质资源部经理曹士先难掩喜悦。
“五个新品种,都适制乌龙茶,有迟芽种、中芽种、早芽种。从品质来说,其香气和滋味各具优点,特色鲜明。”
从发芽时间看,早芽、中芽、迟芽种一应俱全,茶企可以根据生产需求,灵活选择种植的品种;从风味特质论,既有清长悠扬的花香、层次丰富的花果香,也有浓厚甘醇、浓醇鲜爽的多元滋味,更有氨基酸含量超过5%的,能为乌龙茶产品注入更多创新可能。
此次获批并非偶然,而是产学研深度协作的又一成果。在农业农村部同期公告的10个登记茶树新品种中,武夷星与岩茶科技小院的合作成果独占5席。
回溯过往,早在2022年3月,“金福星1号”“金福星2号”“天福星1号”三个品种便已拿下国家登记,如今已在武夷山、福州、安溪等地落地生根,长势喜人。
“‘福’字代表高校科研力量的支撑,‘星’字象征企业的产业根基,两者结合,才有了‘福星’系列的诞生。”曹士先道出品种命名的深意。
品种选育的持续突破,离不开长期的资源积累与高效的协作机制。自2003年起,孙威江教授团队便深耕福建茶树种质资源挖掘,与武夷星构建起“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科研支撑”的合作模式。
选育之路,道阻且长。“撒下上千粒种子,最后往往只有不到80株茶苗有继续单株培育的价值。”曹士先的话里,藏着育种的艰辛。
每个品种要“过关”,都得闯过重重考验:科研团队要系统研究其适应性、品质特性、抗病虫性,制定栽培技术规范;还要通过严苛的DUS测试(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与非转基因认证,确保特性鲜明、应用安全。
“病虫害调查时,得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数虫子,半点马虎不得。”武夷山岩茶科技小院院长、福建农林大学茶学博士研究生王涛回忆,正是这份细致,让新品种的抗病虫能力有了可靠保障。
如今,依托武夷星,岩茶科技小院已建成600亩示范基地,其中40亩种质资源圃更是“藏茶万千”。这里收集并保存了国内15个省市及国外的茶树种质资源与育种材料,共计3299份。其中,不仅包含国内外优良品种及武夷山珍稀名丛,还涵盖2918份优异创新种质材料,为茶树种质创新与育种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品种的成功选育,不仅优化了乌龙茶种植的品种结构,推动了茶产业种业创新,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茶动力”。(记者 裴礼辉 张筱惜 通讯员 林怡然 文/摄)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