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和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种养加”拓展生态“致富链”

山格镇现代农业产业园

秋日清晨,阳光洒落在平和县山格镇的果蔬大棚,露水轻悬,绿意生辉。该镇三美村的林义森夫妇早早来到大棚,打理地里的丝瓜与白黄瓜。几百米外,养殖区与种植园依着地势错落分布,粪肥管网如脉络般在田垄间延伸,将粪污处理区与果园基地巧妙串联,通过“前端控污、中端处理、末端消纳”的方式实行高位养殖、低位种植,实现粪污废料资源化利用,给林义森的蔬菜种植带来了便利。“以前粪污乱流,现在都成了农作物‘营养餐’!”林义森笑着说。

他的喜悦,来自平和县近年来全力推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山格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以‘循环图’为指导,以三美村为中心划定6069亩的产业园区,构建‘一园四区’(三美养殖核心区、种植消纳区、农产品加工区、农旅融合区)格局。”山格镇镇长林江成说,同时,该镇还以退果还耕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示范片。截至目前,山格镇已在新陂村、宝丰村、平寨村、三美村成功打造了4个千亩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示范片。在示范片的带动下,全镇已形成8000亩蔬菜种植产业规模,年产值达4亿元。

得益于产业园的科学规划,三美村村民林义森、林振龙等人通过“退果还耕”模式,将原有果树种植改为丝瓜、白黄瓜等农作物种植,收入显著增长。

循环,把问题变成资源

如何让养殖业产生的“粪污”成为种植业所需的“粪肥”?让种养形成闭环?

今年以来,平和县聚焦这两大关键问题,重点推进养殖污染治理与种养循环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平和县委副书记郑炎山介绍,当地通过将养殖粪污、种植废果制成肥料、饲料反哺种养环节,形成生态闭环。具体实践中,引进了联南强、巴威生物、中科隆族等龙头企业,对粪污、废果进行再利用并实现还田还林。以巴威生物为例,其利用废果、干粪生产有机肥,年产量达1.2万吨,年处理废果超8000吨。

“沼液这东西,真是个宝!”平和县琯福红蜜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清松深有体会,“依托区域性沼液收集处理利用中心,种柚子和养殖能搭上边,种养成本降了,收入却增加了。”

在田间地头,曾经散落的养殖粪污通过管网系统变身为果蔬的“营养餐”,既破解了污染难题,又让土地肥力持续提升。陈清松心中有一本账:他的果园一年用掉15000吨沼液,化肥少用了,成本降了,一亩地还能多收900到1200斤柚子,产量增了15%。最关键的是,畜禽粪污变肥料,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难题得到解决,是一个多赢的生态种养发展路子。

平和县还积极发展立体生态养殖,目前已打造坂仔百草鸡、国强月子鸡、芦溪火鸡、九峰豚鼠、狮头鹅等10个特色立体种养示范项目。

加工,把农产品变成好商品

当前,平和蜜柚进入采收旺季,位于山格镇的福建平和宝峰罐头食品加工厂里,生产线上的蜜柚罐头快速流动,随后,新鲜罐头产品将通过便捷的物流配送,源源不断走向大江南北。

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当地园区依托集约加工、订单联农、企业培育三大路径,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承接果蔬、肉食品精深加工。采取“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农户参与”合作模式,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模式,成功打通“种植—加工—市场”全链通道。

“目前已入驻宝峰罐头、和兴央厨、领峰食品等8家食品加工企业,研发出富有本地特色的蜜柚罐头、蜜柚果脯、苦瓜茶等产品。”山格镇镇长林江成介绍,今年山格镇还引进漳州市臻夫子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已开工建设,预计明年5月可投产,年可处理肉料、蔬菜约5000吨。

“2024年以来,平和县共招引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项目已全部开工,建成投产8家。”平和县委副书记郑炎山表示,这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实现当地农产品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的转变。

筑链,让小循环联通大未来

平和以退果还耕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一幅幅生态与产业交融的鲜活图景。

按照市县部署,平和县计划2024年—2026年推进51个重点项目建设,迄今已完成31项。所有布局都遵循“原料、肉料、饲料、肥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流水线思路展开,县域大循环得到切实打通,力争在2026年底全面建成产业园区,并将发展目标锁定为成为全省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区与全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先导区。

如今的平和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呈多点开花、星罗棋布之势,既重塑了平和农业的产业形态,更深刻改变着乡村的发展肌理。

小溪镇金光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有日处理能力200吨的粪污收处中心,辐射11家养殖场、1.8万头生猪,同时种植巨菌草、狐尾藻等形成生态闭环。

在霞寨镇高寨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巴威生物将蜜柚废果制作成水溶肥,与当地家庭农场签订沼液利用协议,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使沼液经管网系统自流输送到蜜柚园,实现废果与粪污的有效循环利用,每年可节约施肥成本约30%,使蜜柚增产10%—20%。

从单一的种植、养殖,到“种养加”全链条贯通;从粗放的资源利用,到“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从农民“单打独斗”,到产业链上“抱团发展”,平和县正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支点,撬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与此同时,平和县持续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农为基、以文赋能、以旅兴商,建成平和全域旅游服务中心;深挖田园古厝、农耕文旅等资源禀赋,规划打造了一批农耕体验、休闲采摘、研学基地等乡村文旅深度融合项目。其中,国强乡“花溪梦田”、大溪镇“大松梯田”等网红打卡点持续火热,吸引众多游客前往。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平和县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335.55万人次,同比增长14%;国内游客旅游花费35.48亿元,同比增长12.7%,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罗龙海 张志煌 文/图)

编辑:罗晓英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