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信仰无声 山河同证——《长江万里图》唯一复制件完整亮相福州,再现何遂吴石家国情怀

何遂、吴石的后人代表与大家一起观看《长江万里图》( 记者 林双伟 摄)

84年前,烽火连天的桂林城中,何遂铺展宣纸,以五度亲历长江的见闻为基,饱蘸家国忧思,挥毫作画;吴石执笔题诗,用“孤心郁勃隐双剑,共济安危托一舟”的字句,定格同乡挚友生死相托的赤诚。两人联袂创作的《长江万里图》,成为风雨岁月里的精神印记。

84年后,这幅承载革命情谊的画卷再度引发关注,其复制件首次在福州完整公开亮相。昨日(11月15日,下同),“信仰无声,山河同证——何遂、吴石革命情谊纪念活动暨《长江万里图》复制卷公开特展”在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启幕,何遂与吴石的后人代表、文史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

一幅长卷:

诗画合璧镌刻生死情谊

昨日上午9时30分,承启楼展厅内,近70米长的《长江万里图》复制件铺展开来,公众争相参观。《长江万里图》创作于1941年,由何遂挥毫绘制、吴石执笔题诗。此次展示了画作的唯一复制件,同期举办“何遂、吴石革命情谊纪念活动”,共同勾勒一段跨世纪的革命传奇。

“这幅长卷是他们情谊的见证,也是他们信仰的凝结。”吴石孙女吴红凝视着画卷上的题诗说,“我爷爷吴石与何遂爷爷是福州同乡,也是无话不说的知己,更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生死相托的战友。他们从福州出发,历经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隐蔽战线的生死考验,最终成就大义。他们代表了血性的福州人,载入了英雄福州城史册。他们共同创作的《长江万里图》,不仅是他们艺术心灵的共鸣,更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写照。”

画卷背后,是一段跨越烽火岁月的革命情谊。1940年冬的桂林,日军战机轰鸣不断,从桂南前线撤回的何遂在简陋居所内,就着油灯铺开筹措而来的宣纸,将三峡危崖的苍劲、江汉平原的开阔纳入画中,更在马当要塞等战略要地留下印记。

1941年4月,吴石从重庆赶赴桂林,在灯下铺开画作,看到三峡的险水峰峦后,当即题下“远览方知天地宽,心安蜀道未为难”的诗句,武昌段“孤心郁勃隐双剑,共济安危托一舟”写下了二人1919年反军阀遭通缉、乘舟沿长江逃亡的生死往事,川江段“胜地故应人杰萃,摩挱往跡思悠悠”呼应着他们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共鸣。

何遂之孙何迪感慨:“爷爷不是专业画家,却是少有的亲身走遍长江再落笔的人,这幅画寄托着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情,更见证了与吴石伯伯的生死之交。”

1950年吴石在台北英勇就义后,何遂将画卷悉心珍藏,每逢清明节便展卷凭吊。这份守护跨越了80余年,2022年何遂幼子何达临终前将画卷托付何迪,嘱托捐赠给国家。2023年6月10日,恰逢吴石牺牲73周年纪念日,何迪与吴红共同将原件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唯一复制件则赠予故乡福州,让这份情谊在故土落地生根。

一座塑像:

青铜铸魂延续三代传承

昨日上午10时许,何遂吴石纪念广场上,全体人员肃立静默,向两位先贤致以崇高敬意。净像仪式、水土共融仪式依次进行,广场中央两尊2.5米高的铜像静静伫立,吴石身穿西装、目光坚毅眺望远方,何遂身穿长衫、拄杖从容伫立,中间以象征海峡的波涛与海鸟造型相连,诉说着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盼。

这座国内唯一经两家后人共同授权的塑像作品,其创作历程本身就是一段感人至深的传承。2017年9月,当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董事长林军在北京提出为吴石、何遂塑像时,年逾九旬的何遂之子何康动情地回应:“吴伯伯和父亲是挚友,吴伯伯受父亲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最终为国家而牺牲。在家乡为他们塑像,使他们的精神永流千古,太有意义了!”

创作重任落在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伟肩上。“这不仅是塑形,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他说,由于吴石将军影像资料有限,如何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跨越成了最大难题。

关键时刻,何遂之子何达的建议为创作注入了灵魂。“塑像应互为整体、不分主次,图片就用吴石穿西装的照片,他背着手站在海边望着对岸,搭配何遂拄着拐杖穿着长袍的形象。”他还敲定了题词——吴石像下刻其绝命诗“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何遂像下镌吴石赠词“收拾乾坤归腕底,吾辈固应如是”。

在一年半的创作过程中,两家后人倾注了全部心血。远在美国的吴石之女吴兰成反复叮嘱“须还原父亲神韵”;何达凭着童年记忆提供珍贵照片;吴红专程赴京参与修改;何迪等七位亲属三次赴工作室推敲细节。2019年,当红色幕布在塑像落成仪式上缓缓落下时,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爷爷留下的‘有事找何康’字条,让两家情谊绵延至今。”吴红的讲述令人动容。何迪说:“他们身上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早已成为我们后人相处的根基。”如今,两家后人依旧亲如一家,让这份跨越时空的革命情谊在血脉传承中历久弥新。

一方热土:

三山人文纪念园的红色回响

作为此次活动的举办地,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早已成为承载英雄记忆的精神地标。园内将军山占地5亩,汇集了杨成武、熊兆仁等多位将军的陵墓,纪念广场正中是“浩气长存”四个大字,被授予“福州市党史教育基地”称号。

“这是胡也频、邓拓……他们都是福州人,每个人都是一本爱国主义教科书。”林军站在名人铜像前介绍。园内抗日志士纪念墙尤为引人注目,墙上镌刻着张鼎丞、邓子恢、吴石等近万名国共两党抗日将士和华侨英雄的英名。回忆起2015年纪念墙落成时的情景,林军热泪盈眶:“看着老兵们抚摸墙面上战友的名字,喃喃呼唤,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2019年开放的闽海百年历史纪念馆,通过“海纳”“击楫”“重生”三大篇章,以丰富史料展现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吴石等福州先贤的功绩。这里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是精神的传承地。

近年来,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与三坊七巷联动打造红色线路,开展“信仰的力量”系列讲座,让红色精神可触可感。林军表示,将持续创新展陈方式,让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在沉浸式体验中薪火相传。(记者 燕晓)

编辑:龚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