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德11月11日消息 “奇古枝,锯杉柴,隔壁阿婆会泡茶,泡什么茶,泡白茶……”在宁德市福鼎市点头镇,一首白茶民谣广为流传,其中提到的“泡白茶”说的便是福鼎白茶。点头镇依山傍海,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镇”。作为中国白茶第一镇,在“三茶统筹”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际,点头镇正以蓬勃之姿,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日前,记者走进点头镇,沉醉在茶香的世界里,聆听因茶而兴、因茶而富的故事。

航拍点头镇茶山(央广网发 范宝华 摄)

返乡制茶,产业桥梁架起新希望

点头镇,所产茶叶久负盛名,是国家级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华茶1号)、福鼎大毫茶(华茶2号)的原产地。全镇共有茶园超5万亩,大大小小的山包上,从原野、到山谷、到山顶,满目苍翠处,皆是茶园。

跟着福鼎市政协委员、国家二级评茶师陈芳芳的脚步深入茶园,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展现在眼前。陈芳芳是点头镇茶产业妇联主席,她正发挥着妇女在茶产业中的独特优势,为点头镇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 “她力量”。据介绍,点头镇大毫茶是国家良本,是茶树运种骨干亲本,市面上25种茶树以它为父本或母本。点头镇是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充足,为白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介绍,目前,点头镇年茶青产量近万吨,80%的村民都是茶农。

采茶时节,茶农们在茶园里采茶(央广网发 夏永春 摄)

在点头镇茶园里,陈芳芳手提茶篮穿梭茶丛。她曾是幼师,因热爱白茶返乡,师从省级非遗制茶大师王传意踏上制茶路。她创立白茶交易平台,搭建起茶农与茶商的桥梁,平台连续两年被中国白茶特色小镇授予“茶产业发展突出贡献企业”荣誉。

陈芳芳的日常工作就是奔走在各村户之中。她需要掌握各家各户茶农的茶产量以及茶品质,然后帮这些茶农们将茶介绍给全国的订户。当然,她更多时候需要和茶农们交流制茶经验,希望让茶农们制出更好的茶。

点头镇依山傍海、山水相映,人文古迹众多。这个面积119.6平方公里、人口4万余人的古镇。所到之处,谈得最多的是茶,喝得最多的也是茶,关键是人人都懂茶。在这里,茶是生活,是客来客往的人情味,也是土壤里蓬勃的生机,也是铺展着民俗风情。农闲时节,农家干净的大院子里,三五个村民围坐,或喝茶,谈笑风生地讨论今年的茶种植情况。

天气正好,阳光铺洒在企头村的一院子前,福鼎市点头镇茶业协会会长陈隆标正和村民围坐一起谈天说地话丰收。陈芳芳也参与其中。这样的场景,是点头镇白茶融入村民生活的生动写照,也凸显了白茶产业对小镇发展的重要性。陈芳芳的理想是,想把茶农、茶园、茶厂、销售点串成成熟产业链,搭建完整的茶叶生产、销售一体化平台,汇集小微茶企和茶农,传承发扬福鼎白茶。

非遗传承,交易繁荣注入新活力

柏柳村,是福鼎大白茶的发源地。著名茶商梅筱溪从这里走出,把福鼎白茶推广到南洋、欧洲等地。也因此,这里被称为“中国白茶第一村”。在柏柳村茶园中,陈芳芳偶遇了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国家非遗传承人梅相靖。梅相靖,是清末茶人梅筱溪曾孙,今年已经85岁高龄。趁此机会,陈芳芳赶紧向梅老师讨教。

梅相靖带着陈芳芳来到村里保留下来的最早的白茶古作坊。新旧茶人的对话就此展开。

柏柳村茶青萎凋工艺(央广网发 朱乃章 摄)

作坊前的晒茶场上,一排排竹编铺着正在晾晒的白茶。“我们晒场也叫晾青,晾青要把银针薄薄地撒在竹编上,手法好像仙女散花一样,这样撒下才会均匀。”梅相靖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接着,他们来到炭焙室,两个木炭烘焙技师向他们介绍木炭烘焙技术。“这是我们古老的传统技艺——木炭烘焙。”梅相靖说道。

工作人员演示着工艺流程:“先撒灰,撒灰是为了保证白茶初焙温度在50℃左右,烘焙时间大约5个小时,放几天之后,再次复焙,复焙温度为60℃左右,烘焙完成,干茶含水量控制在5%以内,即可成品打包。”梅相靖为年轻人点赞,认为“很有想法”。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陈芳芳搭建的销售平台以及智能仓储等现代产业模式,也为白茶技艺的传承与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点头镇白茶交易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白茶交易集散地。每年特定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茶农汇聚于此。交易市场内,陈芳芳和茶农忙碌地秤着茶叶重量,茶农感慨:“没想到以前点头镇只有四五家茶厂,现在已经发展到加工生产企业386家,门店936家了。”

中国白茶第一镇福鼎点头镇茶青交易场景(央广网发 朱乃章 摄)

据统计,目前在小镇进行茶叶交易的有几万人。据市场管理方统计,2024年茶青产量5636吨,毛茶产值3.8亿元,涉茶总产值19.8亿元,茶叶产量、产值位居福鼎市前列。

多元发展,乡村振兴迈向新征程

点头镇人的一天,是从烟火茶气开始。宁德福鼎市是中国首个美食地标城市,点头镇的美食也很多,其中最出名的要数点头米粉汤和小海鲜了。这里的人们从晨起一杯茶、吃一碗米粉汤开始劳作的一天。走在点头镇市集上,生活气息十足,沿街商铺林立,茗香悠长,各种美食小铺聚集着南来北往的客人、老人在安静地编篮子、老板在忙碌着制作鲨鱼片……

陈芳芳就喜欢上班路上来一碗米粉汤,最好加一点当地的辣椒酱。“当然,鲨鱼片也很不错。”她说,点头镇的鲨鱼片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以优质鲨鱼肉精心处理调味,口感特别鲜美。

一盏茶汤,映照着人生百态;一片茶叶,承载着千年文明。除了白茶,非遗技艺也正在这片茶乡大地上蓬勃绽放着。这里的提线木偶既上演忠孝节义的剧目,更是加入了泡茶、喝茶等小镇人熟悉的日常情景。台上表演泡茶,台下观众边喝茶边看表演。在好的时日,日近黄昏,年轻人扛着木偶表演道具在茶田行走,在村口搭建戏台,三三两两的村民闻声赶来。

航拍点头镇茶山(央广网发 范宝华 摄)

“我的木偶戏最初是跟外祖母学习,属于代代传承,到了我们这一代,我希望能将这项非遗技艺继续发扬光大。”福鼎市提线木偶戏非遗传承人朱冬冬说,2024年她还带领剧团前往德国华达中文学校演出。

据点头镇党委书记张龙贵介绍,近年来,点头镇立足福鼎白茶核心主产区、中国白茶核心主产区茶青交易市场等优势,促进产业集聚,白茶商圈初具规模。当地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推进生态茶园基地化管理,推动白茶种植、生产加工、旅游观光融合发展,进一步延长茶叶产业链。通过“茶旅融合”模式,带动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收入增长。同时,深化“百千”行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指导各村盘活闲置资产资源,积极谋划优质增收项目,全面提升镇村致富、带富能力,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点头镇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镇”(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福鼎点头镇在“三茶统筹”理念的指引下,正以高质量发展为笔,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千年白茶,而立城市。点头镇人靠山吃山,以茶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农时规律,也敬畏大自然与浩瀚无穷的天地。这一方勤劳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断地演绎着“一片叶子富一方人”的故事。

监制:伏成镭

策划:陈洪亮

记者:罗晓英 张子剑 龚雯

摄像:范宝华 夏永春

灯光:林旭东

鸣谢:中国共产党福鼎市点头镇委员会 福鼎市点头镇人民政府

编辑:龚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