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9月30日消息(记者罗晓英)中秋佳节将至,月饼作为传统美食备受青睐,但其高糖、高脂、高热量的特性也让特定人群需谨慎食用。近日,记者就如何吃月饼更健康采访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医生王娇,详细解读了哪些人群需慎食月饼,以及如何科学健康地食用月饼。

哪些人需慎食?

王娇指出,月饼并非人人皆宜。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调节能力下降,食用高糖月饼易引发血糖波动;高脂血症患者摄入月饼中的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可能增加心脑血管风险;高血压患者需警惕月饼中的高钠成分(如咸蛋黄等)导致血压升高;胆囊疾病患者食用高脂月饼可能诱发胆绞痛;胃肠疾病患者则易因月饼延缓胃排空而加重消化不良。

此外,3岁以内的婴幼儿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善,食用月饼易引发龋齿及腹泻;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常伴慢性病,需控制摄入量;孕妇则因激素变化导致胃肠蠕动减慢,高糖高脂月饼可能诱发妊娠期糖尿病或加重孕吐反应。

如何吃更科学?

王娇建议,健康成人每日食用月饼需分食或选择小包装产品。

糖尿病患者控制总量,分次食用。可优先选择木糖醇或全麦月饼,吃月饼后,减少当餐米饭、面条等主食量。搭配食物降低血糖波动:膳食纤维丰富食物,如绿叶蔬菜;鸡蛋、豆腐、牛奶、低脂、鱼、瘦肉等优质蛋白质。最后调整进餐的顺序,先吃蔬菜和蛋白质,再吃月饼。吃月饼2小时后测血糖,控制目标≤10.0mmol/L。若超过,下次减少月饼的量,或更改月饼的种类。

对于老人、儿童等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王娇建议,将月饼切成小块慢慢吃,一块月饼切成4-8块,每次吃一小块。吃的时候,慢慢咀嚼,每口食物咀嚼20-30下,充分咀嚼可刺激唾液淀粉酶分泌(助碳水化合物消化),并减少大块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刺激。在两餐之间,加餐的时候食用,既可以补充能量,又避免造成消化负担。

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大量标榜“低糖”“低脂”“无糖”的月饼,吸引了很多健康意识较强的消费者。根据国家《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定义,每100g月饼中糖含量≤0.5g可标注“无糖”,≤5g可标注“低糖”。每100g月饼脂肪含量≤3g则可标注“低脂”。

王娇提醒,需警惕“无糖”“低脂”月饼的陷阱,部分产品可能通过添加代糖或隐形脂肪补偿口感,消费者选购时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避免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糊精;选择植物油(非氢化)、坚果酱(如杏仁酱)替代传统油脂;少选含防腐剂(苯甲酸钠)、人工色素(胭脂红)的产品。

王娇表示,月饼虽承载团圆寓意,但科学食用方能兼顾美味与健康。通过科学选择月饼,健康吃月饼,让我们既能享受节日的美味,又能守住健康底线。

编辑:龚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