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7月12日消息(记者罗晓英)从电动码头的“无声革命”到星级绿色港口的“绿色蝶变”,从探寻福州港发展脉络到两岸青年融合对话……7月11日,正值中国航海日设立20周年与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之际,福建省福州港口发展中心联合海事部门举办第二个“福州港开放日”系列活动。这场以“潮起东南岸,帆扬福州港”为主题的活动,让公众一起触摸钢铁巨港的绿色脉搏,聆听千年古港的智慧心跳。
绿色蝶变:从生态守护到产业示范
走进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可门绿洲”的盎然生机成为开放日的生动注脚。这片近4.7万平方米的生态屏障,以木麻黄、小叶榕等耐盐碱植物构筑起三层植被带,不仅有效降低了粉尘扩散和噪音,还通过废旧物资改造的工艺展品传递环保理念,展现了港口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创新思维。
罗源湾港区“可门绿洲”(央广网发 罗源湾港务站供图)
“绿色基因”正深度融入港口血脉。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10-11号泊位成功获评福建省首个“星级绿色港口”公共散货码头,其在能源环保一体化管控、清洁能源应用及港区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系统性实践,为传统散货码头转型升级提供了样板和典范。福建省福州港口发展中心罗源湾港务站站长傅勇明透露,2025年上半年,港区大宗散货绿色疏运占比达79%,码头岸电接电量同比增长101%,带动5家企业推进绿色评价。此外,福建省首个全电动码头的投用、新能源重卡换电站的落地,以及船舶岸电使用量年均近100%的增长率,标志着福州港已构建起清洁能源应用、港区生态修复、能源管控的立体化绿色体系。
智慧跃迁:科技重塑港口肌理
曾经的“灰头土脸”已化作“窗明几净”,这是以前工作人员不敢想象的场景。在福建华电储运码头调度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正通过屏幕监控作业现场情况,“作业现场有任何异常,我们都能及时收到报警信息。”记者了解到,目前可门港4#、5#斗轮机已率先迈入“智能远控时代”。远控室内,高清监控屏构建起360度“数字眼”,工作人员只需指尖轻点即可精准操控堆取作业。“相比传统的人工堆卸,现在效率至少提高了30%。在劳动强度锐减的同时,安全系数也随着智能监护系统有了显著提高。”傅勇明介绍道。
工作人员在调度指挥中心操作斗轮机无人值守全自动控制系统(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智慧转型引领不断深化,福州港“工匠联盟”平台遴选的10项典型场景,涵盖自动化作业、数字孪生、设备智能管理等领域。江阴港区远控岸桥与自动化轨道吊的协同作业,将单箱操作效率提升30%;福建省首个数字化液体危险品泊位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全息感知-预判预警-提前介入”的安全管控,风险识别响应速度缩短至秒级。
“科技兴安”设备群正在重塑作业范式。据介绍,目前5G智能巡检机器人已覆盖8个危险品堆场,无人机巡检网络实现港区全域监控,AI视觉识别系统对违规操作的实时预警准确率达98%。这些创新使福州港在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2%的情况下,安全事故率同比下降42%。
枢纽崛起:硬核实力支撑双循环
数据印证着福州港的跨越式发展。2025年上半年,福州港锚定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目标,发展动能强劲,交出亮眼“期中答卷”: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2%,港航建设投资劲增12.21%,顺利实现“双过半”。作为福建沿海港口的“领头雁”,福州港枢纽能级不断跃升,在港航投资和货物吞吐量两大核心指标上均稳居福建省首位,并已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指标,充分展现其作为综合性国际深水大港的“硬核”实力与担当。江阴港区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与罗源湾30万吨级散货泊位的相继投用,形成“大船大港”的规模效应,6月海铁联运量同比激增68%,创下单月历史纪录。
福州港闽江口内港区青州作业区作业现场(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腹地拓展的深度与广度同样瞩目。闽苏“两港一航”合作开通的“海进江”业务,使南非精粉转运时效提升40%;江西“飞地港”与闽江江海联运的联动,激活了内陆货源的集聚能力。全国首趟“一单制”多式联运班列的开通,更是将工业用盐运输成本压缩10%,时效缩短5天。
人文温度:服务筑就港口软实力
在硬实力背后,福州港的人文关怀同样动人。由福建省福州港口中心倡议推广建设的“茉莉休憩”司机驿站,已在港区建成29个标准化服务点,为货车司机提供纳凉、饮茶的温馨空间。“e福州”线上购票系统的上线,使福马“小三通”旅客通关时间缩短60%,上半年旅客量同比增长35%。
“港口不仅是物流枢纽,更是民生保障线。”傅勇明介绍,上半年,罗源湾港区为闽赣电厂保供煤炭超千万吨,可门作业区铁路支线的开通,更将大宗散货集疏运“最后一公里”打通,彰显了港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节点,福州港正以绿色为底色、以智慧为引擎、以枢纽为支撑,向着“福泽四海 港通五洲”的愿景全速前进,书写着新时代港口发展的壮丽篇章。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