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非遗资源大省的福建遇上非遗中国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福州闽剧、泉州南音、漳州木版年画、闽西客家木偶戏、南安英都拔拔灯、浦城剪纸……这些精彩纷呈的非遗项目将在首个世界非遗中国年在八闽大地震撼上演。央广网福建频道特别策划新春节目《听见福建—知否·年味》,推出15期有声节目,在非遗中国年里听见福建非遗。

新春佳节福满门,

三条簪上刻祥纹。

古艺传承添华彩,

福州风情展缤纷。

 

新春佳节福满门,三条簪上刻祥纹。在“来福州,过福年”2025年福州新春文化旅游月活动中,传统文化与新春气息交相辉映。

头上挽一髻,插三条扁平如剑的银簪,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这便是福州女子传统发饰——三条簪,又称三把刀。三把刀在此次旅游月活动中再度出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三条簪造型展示(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关于三把刀的由来,有文史专家认为其是“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后,由晋朝妇女“五兵佩”的习俗演化而来;也有人认为三把刀诞生于明清时期,福州地区妇女为防倭寇作乱,便以长发作鞘,簪刀而行,以便遇到贼寇随时抽刀刺敌防身。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三把刀逐渐沉淀出“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的内涵,这与冰心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家庭、对国家的深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展馆中展出的三条簪(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今年春节,在三坊七巷中,游客们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也可以了解和体验三条簪的传统手工艺和文化习俗。与此同时,福州市非遗展示馆前的“簪福气新春小馆”也可以深度体验三把刀的非遗文化,感受其从妆造经济向演艺经济、文创经济的全面转变,有融合了非遗与国潮元素的三把刀文创系列周边产品,有可爱的三把刀卡通形象IP“福宝”,这些都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三条簪妆造体验活动(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如今,老一辈口中的簪刀传说,成为年轻人们打卡的新时髦,不仅在传统节日中大放异彩,还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写真馆推出了三把刀造型拍摄产品,成为网红打卡热点。

愿这份独特的“三把刀”

在新的一年里

继续带来福气

监制:伏成镭

策划:陈洪亮

文字:罗晓英 冯婧芸(实习)

配音:冯婧芸(实习)

编辑:罗晓英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