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走进上杭县古田镇文元村,深秋的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万亩竹海,微风吹过泛起层层翠浪。古田建林家庭林场创始人赖建明踩着松软的腐殖土穿行林间,在他承包的这片864亩竹林里,金线莲在竹荫下舒展叶片,仿野生石蛙在溪涧游弋,“红色竹径”步道上革命诗词石刻在竹影间,这就是古田建林家庭林场打造的“红绿交响”生态图景。
科技赋能:传统竹产业升级
“现在每根毛竹能分解出好几份收入。”赖建明指着新伐的竹材说。通过与福建省林科院、上杭县国有林场等合作开展修复毛竹林土壤的复合微生物肥料试验,这里的低产竹林改造为高效笋竹基地,毛竹、鲜笋总产值提升了50%:竹材加工剩余物培育灵芝、竹叶喂养甲鱼、竹屑制成菌菇培养基,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闭环。
赖建明介绍,目前,林场年产毛竹1500吨、春笋60吨、冬笋20吨,竹林经营年产值可达150多万元。2023年林场入选县级高效笋竹林培育示范基地后,2024年又承担了省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标准化建设项目。
在自己富裕的同时,赖建明还利用“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牵头成立了上杭县古田高效笋竹合作社、古田建林共富林场等,帮扶带动23户。在赖建明带动和科技赋能下,合作社农户培育竹林总面积达6000多亩,人均增收2万余元,同时又带动周边农户200余户,培育竹林面积4万多亩,帮扶带动整个古田镇的竹笋产业发展。
巾帼创业:七姐妹的“林下银行”
竹林深处,建林家庭林场的赖连珍大姐正带领妇女们采收金线莲。“每斤卖600元还供不应求!”这支由7名当地女性组成的创业团队成为林场的亮点。
依托生态优势,林场探索“竹林+珍稀药材”的立体种植模式,在竹林下仿野生种植金线莲、七指毛桃、黄精、黄花倒水莲、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药材130亩,同时,发展石蛙养殖10万尾、鱼类养殖5万尾,形成“林药蛙鱼”的立体种养系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女性创业创新,已解决50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妇女占50%左右。
“接下来,我们还打算开发药膳汤如‘黄精炖石蛙’汤、推出铁皮石斛花+金线莲养生茶包等深加工产品,利用林下仿野生石蛙和鱼类养殖资源,打造‘森林宴’生态餐饮。”赖大姐说话间充满着对未来的期待。
红绿融合:竹径里的“沉浸党课”
结合古田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林场还走出一条“红色旅游+生态康养”的路子。“扫码就能听红军故事!”游客李女士正用手机扫描徒步路线上的二维码。这条“红色竹径”巧妙融合了生态与红色元素:革命诗词石刻和红军故事二维码,实现“移步换景学党史”。
同时,为了更好地打造“红+绿”沉浸式体验,林场还将借鉴古田干部学院“十个一”模式设计的研学课程,设计“红色淬炼+生态修复”的主题课程,吸引游客参与“上午采药制药,下午重走红军路”的特色体验。
但见竹浪翻涌处,药田叠翠,蛙声阵阵。赖建明说,古田建林家庭林场将现有资源转化为“红色教育实践地、生态康养目的地、乡村振兴示范地”,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文化旅康养综合体的转型升级。(龙媒体记者 杨燕 通讯员 李玉婷 文/图)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