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向当地村民宣传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意义
渭田镇吴村古树
日前,记者走进松溪县渭田镇吴村,一棵高18米、胸径9米的古樟树矗立在三岔路口上,樟树树干中空却挺拔如松,枝叶层叠如云,冠幅如伞。树皮斑驳,古樟旁另一棵稍小的樟树与之相依,宛如父子携手。
据记载,北宋景祐年间,吴执中之父吴概高中进士后,亲手栽下这两株樟树,寓意“根正苗直,荫庇后世”。吴执中官至礼部尚书,因弹劾权相蔡京屡遭贬谪,晚年归乡时曾于树下题刻“劲节凌霄”四字,至今树根处仍隐约可辨残迹。
“这棵大树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们心里,它就是村里的保护神。平时我们会打扫周边卫生,要是发现有病虫害,也会想各种办法进行防治保护。”吴村村民毛德青说道。
古树名木作为“绿色活化石”,承载着生态、历史与文化价值。据悉,松溪全县乡镇范围内古树名木(含古树群)共计888株,涵盖19个树种。国家一级古树17株,二级82株,三级788株,名木1株。
近年来,松溪县始终秉持对自然遗产与生态文化高度负责态度,持续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为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撑起“保护伞”,全力守护绿色生态家底。
“有不少古树是在村里的,我们要积极向当地村民宣传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意义,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引导村民自觉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形成全民护绿的良好氛围。”松溪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吴达鲲说,“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古树,村民们对它们都爱护有加,但是我们依旧要多宣传保护古树名木的科学知识,让大家在有保护意识的同时更要有科学的保护方式。”
松溪针对已录入的古树名木进行“一树一策”个性化保护,针对衰弱、濒危古树制定专属修复方案,主动邀请南平市园林专家现场指导,采取打围加固、钢索支撑、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自2021年以来,松溪县林业局向上申请中央资金,已对10株一级古树进行抢救复壮,对20株二级和三级古树进行复壮保护。
林业部门坚持三级林长巡护制度,县、乡、村三级林长定期巡护、实地巡查,重点监测古树名木生长状态、病虫害情况及周边环境变化,与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协作,委托专业团队开展“体检式”保护,针对病虫害、树干空洞等问题实施精准救治。建立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全县古树进行身份认定、建档立卡,及时掌握树木动态,实行“一树一档”“一树一证”管理,动态监测生长状态。
此外,松溪县积极整合“林长制”与检察监督的力量,通过“林长+检察长”模式,由林业部门与检察院携手推进古树保护工作,构建起“发现问题—分析研判—整改落实”的闭环管理体系。
“15亩的楠木林内普遍存在使用钉子安装保护牌、牵拉电线的情况,现在全都拆除了,还进行了复壮养护。”回忆起曾经办理的一起古楠木林保护公益诉讼案件,松溪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叶荣回忆道。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进行动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定期普查与数据更新,持续开展古树资源普查,动态调整数据库,确保新增古树及时入册。”吴达鲲说,“计划于2026年对松溪境内古树进行全面普查更新。”
接下来,松溪县林业局将持续加强对古树名木的科学管护,建立古树健康监测系统,动态跟踪生长数据,完善政策保障,将古树保护纳入乡村规划,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专项管护资金,制定分级管理制度,对重点古树实行“一树一策”。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古树保护宣传教育,创新设立“古树守护者”志愿者项目,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村民认养古树、参与日常管护,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古树保护新格局。(记者 陈颖 程若兰 通讯员 范鑫琳 文/摄)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