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记者 郭彦伟)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数字化时代兴起的直播,为文化艺术从业人员带来新的传播形式,助力传统文化从业者转变思路。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传统文化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但在一些地方存在传播和影响有限、发展困难、人才发挥受限、基础设施亟待提升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扩大影响,增加传播力和影响力,真正为社会服务,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一些演员收入锐减,甚至出现了被迫转行的情形,也让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面临着严峻考验。

而随着视频直播的发展,不少文化艺术从业人员选择运用直播、短视频等数字化媒介,开拓文化消费、文化传播新业态。

文化主播在线PK竞技

文化竞技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通过赛诗会、飞花令、斗茶等竞技活动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竞争精神。到了近代,清末民国时期,各地名门望族会在喜庆日子请戏班演出,角逐胜负,形成了一种请两个戏班的习惯,让两个戏班对台竞技,被称为“斗戏”或“对台戏”。这种“斗戏”的形式与当前的直播PK如出一辙。

张颐武认为,在传统文化艺术中,赛诗对歌、折子戏都有各种各样的比拼形式,这种基因已经深刻烙印在民族血脉之中,比赛竞技也使得个人才艺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现。从参与者的角度,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对受众来说,也能欣赏到更好的文艺作品。

戏曲主播直播中

文艺从业者开始将传统艺术带进直播间,从民族乐器,到戏曲、戏剧等一系列颇具中国韵味的直播、短视频频繁在抖音等平台亮相。据统计,2023年,包含民乐、戏曲等内容的抖音演艺类直播场次同比增长47%,平均每场直播有4263名观众观看,这相当于每天有19万场中等规模演出在直播间上演。对于此现象,张颐武认为,直播这一种新形式为传统艺术提供了新生的土壤,让传承者们有了重新发光发热的机会,同时传统艺术在直播平台的活跃,也拉近了传统艺术与观众的距离。直播打赏作为演艺经济新模式,可以实现线上反哺线下。让演员通过直播,获得打赏收入后再精进技艺、传承手艺。

张颐武建议,引导文化事业单位与当地其他单位、政府、旅游企业、直播平台建立常态化沟通合作机制,形成合力,深入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实景地区开展一系列地方文化直播活动,如“实景文艺演出直播”“直播走进古镇”“在线体验非遗”等,打造地方文化直播品牌,同时,他还建议各方充分利用直播平台的本地生活服务功能,联合在直播间推广地方文旅产品、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编辑:张泽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