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4月22日消息(记者陈静 实习生曾晓慧)4月22日,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妙手匠心重现华光——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开幕,超过800件的珍贵三峡出土文物首次齐聚一堂,集体亮相。

此次展览以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程为背景,通过“三峡文物大考古”“能工巧匠修文物”“有效利用活起来”三大板块,集中展示了三峡地区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成果。展览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展线长约360米,共展出三峡地区各区县出土文物895件/套,其中包括珍贵文物198件/套,一级文物15件/套,展品丰富多样,不乏战国玉具剑、汉“蛮夷邑长”铜印等重量级文物。

典型文物红陶片(央广网发 曾晓慧 摄)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将首次面向观众展出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终评的武隆关口一号墓出土漆盘。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文物的保存状态,三峡博物馆还特地采用可视化平台实时监控漆盘在水下的变化。

漆盘可视化监控平台(央广网发 曾晓慧 摄)

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文物保护利用的成果,本次展览采用了多种展示手段。除了实物展示外,还结合了图片、视频以及数字监测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数字赋能“动起来”的文物(央广网发 曾晓慧 摄)

此外,展厅内还特别设置了文物修复实验室,观众可以在现场亲自体验文物修复工作,成为“文物修复师”,感受文物修复的精湛技艺和辛勤付出。这种互动式的展览方式,不仅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也让他们对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文物修复(央广网发 曾晓慧 摄)

此次展览的举办,展现出三峡博物馆以传承和弘扬长江文明,保护和展示三峡文化为己任,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化对推动文物保护修复和文物展示传播工作的新成果新探索。未来,重庆市将继续加强三峡文物的系统性保护管理水平,构筑三峡文物核心价值谱系,用丰富多元的手段,讲好“三峡故事”“长江故事”“中国故事”。

另外,三峡博物馆全面改陈工作的第一阶段由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和壮丽三峡两个展厅组成。5月1日,改陈焕新后的壮丽三峡展厅将正式对外开放。

编辑:白刁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