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31日消息(记者李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钟鼓楼、故宫、永定门……北京中轴线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在北京整个城市格局中,最能反映独特的城市气质和特征。

日前,《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引导机制(试行)》已审议通过。这是全国首个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北京市将建立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督员制度,鼓励公众对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开放、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与反馈。如何让北京中轴线活起来?怎样让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等建筑至南端永定门,全长7.8公里,是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井然有序、气势恢弘的城市历史建筑群。

《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引导机制(试行)》明确,所有公众都有保护北京中轴线的责任和义务,有权制止、举报破坏北京中轴线的行为。北京将建立公众参与中轴线文化遗产监督员制度和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制度,鼓励公众对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开放、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与反馈,鼓励志愿者利用自身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

在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看来,设立中轴线文化遗产监督员制度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轴线文化遗产。

吕舟说:“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大家都有责任。北京推出了社会参与的方法,给大家一个途径参与保护工作。我们希望更多的居民通过加入志愿者也好,监督员也好,有这样一个身份,他们可以了解政府关于中轴线保护的想法,也会参与改善保护工作,实际上是一个更深化保护管理的机会。”

河南省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三营指出,现在我国的文物总量大于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人员数量,北京这次从制度上进行了规范和引导,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提供了示范。

王三营说:“这些遗产大多都处于乡村、城镇,甚至有的在偏远地区,保护难度确实很大。如果仅仅靠文物部门从业人员负责日常的维护巡视检查,根本照顾不过来。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人人都参与进来,只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这些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才能更好传承下去。”

王三营表示,文化遗产只有先保护好,才能谈得上合理利用,才能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遗产保护的成果。

“我们得有这种主人翁意识,实际上我们是在保护前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我感觉现在很多人愿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在确实在文物活化利用这方面有了很多探索和进步,包括一些地方搞一些开发,这也都要建立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再去合理利用。保护的底线不能破,首先保护好,然后再谈利用。”王三营说。

北京中轴线保护机构将建立与中轴线保护区域内居民的日常沟通机制,听取对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将与公众共同建设北京中轴线文物主题游径,参与中轴线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文旅产品的开发与传播,建立中轴线价值阐释与展示体系。

吕舟表示,北京中轴线保护机构可以起到协调沟通、牵线搭桥的作用,让北京中轴线真正“活”起来。

吕舟说:“北京中轴线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中轴线的保护其实就是不同的机构大家能够一起来讲中轴线,来保护中轴线。其实也不光是我们说的构成中轴线这些遗产要素,也包括像地安门外大街、前门大街沿途的环境,能够形成一个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传承体系。让历史文化价值能够被大家认可,能够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是需要一个机构来协调大家的工作。”

截至目前,我国各类不可移动文物有76万余处,现存的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状况需要引发社会多方面的重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到2035年,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吕舟认为,每个遗产地的保护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就是体系建设的积极尝试,也为其他城市在文物保护方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吕舟说:“北京中轴线在城市核心区当中7.8公里,差不多占地5个多平方公里的巨大范围的遗产对象,这个体系的建设把原来相对分散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对象,能够整合一个有共同主题的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来讲一个历史文化的故事,对以后其他遗产的保护是有示范作用。现在保护的资源是很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5000多处,以及各种各样的保护对象,怎么样能够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当中能够发挥它的作用,最大限度的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肯定要寻找,就是要不断探讨新的方式,让它能够真正的发挥社会价值。”

编辑:郑皓月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