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1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韩雪莹)扎根于城市街区、社区的一家家小店,连接千行百业、服务千家万户。它们是商业的“毛细血管”,也是激发城市活力的“微细胞”。餐馆、理发店、花店、书店、服装店……春天里,熟悉的小店客流恢复,生机再现。小店虽小,却如嫩芽破土,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小店故事》,记录小店店主们平凡日子里的坚守,讲述这些了不起的小店一个个温润人心的故事。今天推出第二篇《修鞋小店的进阶路》。

 

北京,西城,西四北大街,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务中心二层一个六七平方米的摊位,这里便是李瑞生、李保生哥俩的“李师傅修鞋店”。布满岁月痕迹的补鞋机、打磨机、配钥匙机,五花八门的锥子、剪子、粗线、粘胶……几十件零零散散的工具,加上一块“李师傅修鞋店”的小小招牌,凑成了这家藏在便民超市里的小店。

藏在便民超市里的修鞋店(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老顾客最了解哥俩的踏实和手巧,“修鞋店”的业务不止于“修鞋”。粘条皮带、换副拉链、配把钥匙、拿块皮料过来做个简易钱夹……周末,小到只能坐下李师傅哥俩的摊位前人来人往。

街坊邻居拿来衣服、背包,托李师傅哥俩维修拉锁、带子(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便民超市里的“李师傅修鞋店”开了五年多,而小店的前身,却是风吹日晒了二十多年、兄弟俩分别在爱民里和西安门支起来的两个路边修鞋摊。2017年,北京市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首都城市发展方式实现深刻转型的同时,常年守在西安门的弟弟李保生也开始寻找新的机会。

李保生:再去另一个地方干,要从零开始,我必须要把熟人抓住,让他们知道我去哪里做生意。后来我就在修鞋摊那儿挂了一个牌,上头写着“本摊要撤,如有需要请加我微信”。

尽管下一个落脚点还没物色好,李保生新潮的经营理念却意外成了他的“敲门砖”。彼时,如今的“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务中心”也在从曾经的电子市场向社区便民综合服务体转型。

经理邹德琦:我们开店的时候,想着去周边找一找这些修鞋配钥匙的,看看有没有好的,引进到我们卖场。当时也去了几家,第四家就到了李师傅(李保生)这一片了。当时聊着也没有太大的感受,就是看看手艺。等我们抬起屁股要走的时候,李师傅说“您加个微信”,我一看这经营理念不一样,所以又坐下了。我们给他提供一个地方,他也能给我们带来固定的客源,当时便一拍即合。

为李师傅哥俩提供小店的社区便民综合服务体(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李师傅修鞋店”搬进了室内,哥哥李瑞生随后也来投奔弟弟,哥俩终于有了一间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的小店。

李保生:进了店,好多东西可以增加,比如说打磨的设备等,这些机器必须要有220V的电。进店以后,手艺也要增加,是要上一个档次的,自己也在逐步往上升。就像调色,也就是皮具翻新,包括洗鞋,都属于自学,四处碰壁,也很难。刚开始小心着点儿,然后慢慢地越干越熟。

打磨机是小店里的大设备(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除了提升手艺,还得扩展客源。借着便民超市的固定场所和经营资质,李保生在网络上各类生活服务平台认证商家并进驻,每修理、养护一双鞋就发布一次。时间久了,很多顾客顺着网线“摸”过来,消费满意就打上“好评”,不少远道而来的生客来过一次,就加上微信,再有要打理的鞋就先线上咨询、再邮寄过来,加上运费依然划算。

记者:这是外地的客户给您寄来的鞋?

李保生:前几天有一位浙江杭州的顾客寄来的。像我这儿快递多了,一般同城闪送比较多一些。

李保生和把鞋邮寄来的顾客线上沟通护理需求(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似乎和这个藏在老城区便民超市里溢满了质朴气息的修鞋店格格不入,顾客邮寄过来的鞋中有不少是奢侈品。给大几千块甚至过万元的进口鞋贴底、保养……这些看上去本应出现在高级商场专业护理店的服务项目,现在竟成了小店的主流业务。

李保生:修鞋这行,不像修车,修不好再原封不动地装回去。比如粘前掌,要把鞋底打磨,做不了了退给人家,那不可能,因为你把鞋破坏了,要么就修好,要么就赔钱,很直观的道理。

贴一双鞋底,少说也要一个多小时,这磨人的差事倒让哥俩亮出了真功底。用最好的材料、最精细的手艺,以平民的价格护理奢侈品,李师傅修鞋店吃准了人们穿鞋观念的改变和行业发展的前景,大大提高了手艺活儿的经济附加值。手上闲下来的档口,哥俩还会为顾客提供“线上诊断”,只要把图片或视频发来,看上几眼就知道鞋或包的问题出在哪儿,需不需要、值不值得修理和养护。

哥俩稍作分工,弟弟李保生揽下多数给皮鞋贴底的活儿,几千块的进口鞋握在手里,李保生操作得稳稳当当(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五年多前,李保生搬进这间小店时,他的微信里刚攒下三四百位老顾客;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突破了四千。身处便民服务中心的大环境,还有数千顾客的信赖,这让他们即便在疫情期间,生意也没受影响。

李保生:其实疫情这三年我们的生意并没有受太大影响,去年好多人都“阳”了,那段时间是没有人的。过完年以后,生意立马就恢复了。

修鞋之余,配钥匙是哥哥李瑞生的“专属业务”(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有了小店的这些年,变的是哥俩的观念和手艺,不变的是哥俩靠着诚信做“小本生意”的初心。

老顾客:付过去了,谢谢!

李保生:客气了,认识这么多年,总照顾我……

李保生:二十多年一代人。刚才这位大姐,我在西安门的时候,看着我长大的。她后来退休了,住在房山,坐车三个小时过来修鞋,修完鞋再坐车回房山,跟我聊天说那边干得不行,正好也过来看看我。

春日如约而至。这段时间来,李师傅哥俩的“待处理”清单上,既有要修理和清洗的冬棉鞋、雪地靴,也有了要贴底、撑软的一双双崭新的春季单鞋。

李保生早就发现,室内小店的通风比不上路边摊,便在修鞋店的一角安装了一台小风扇,专门用来加速晾干给皮鞋贴底前涂抹在鞋底的两层胶水,争取让顾客少些等待(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李保生:现在越干活儿越多,人也越来越多,买进的东西越来越多,摆货需要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我这地方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了。希望小店再大一点儿,再显得更整洁一点儿。

街坊:这种店做起来口碑以后,人会越来越多,你知道他肯定不会跟你要额外的“天价”。我觉得有时候他收费的价格,现在基本上在外边没有这么低的。你只能希望他这店永远开在这儿,希望他生意好。

编辑:胡珺山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