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30日消息(总台记者任梦岩 纪乐乐)近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28日正式公布实施,首次明确中轴线保护区域具体范围边界,遗产区、缓冲区总面积共51.3平方公里;北京市还将以“城”为本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中轴线上20条景观视廊、多条文化探访路留住老城记忆。

 

地安门北大街上的游人(总台央广记者任梦岩 摄)

虽然春节假期已过,在中轴线的北段地安门外大街上,依旧游人如织,不少旅行团在一早参观完故宫、景山后,会在这里吃午餐,再继续沿着中轴线参观什刹海和钟楼、鼓楼。但是游客们却不太清楚,自己走的,就是中轴线。

游客1:从天安门一直走到这里。

记者:您感受到中轴线上“轴”的这种感觉了吗?

游客1:没有感受到,就是感受到累。

游客2:期待能看到更多的美景。

游客1:导游说带我们去看“海”,看看北京的“海”是怎样的。

不仅是游客,就连中轴线旁边的居民也以为只有在大街两侧,才算是纳入了中轴线未来的保护管理。

居民:您去别的地方问问,只有中轴线两边的商户才知道。

记者:您这里没受到影响吗?

居民:不知道,现在还没看出来有什么影响。

而这次的《规划》就明确了,中轴线保护不仅是从钟鼓楼至永定门这纵贯北京老城7.8公里的“直线”,而是详细划分了5.9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45.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前者以天安门、故宫、天坛、钟鼓楼为代表,后者更大,包含了遗产区周围与北京中轴线形成和发展联系紧密的历史城区,北至北护城河,南至南三环,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开阳路一线,东从雍和宫南大街至建国门内大街、南护城河(东段)、京沪高速规划路。

鼓楼周边(总台央广记者任梦岩 摄)

负责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规划所所长庞书经告诉记者,中轴线上的文化遗产构成要素非常复杂,既有故宫、天坛、前门等古建筑及近现代重要史迹、遗址等,也有非文物建筑、其他物质形态载体。这次《规划》的制定,也是给未来进一步治理提供了依据。

庞书经介绍:“治理是综合性的,既包括空间、风貌层面,也包括街区活化层面。解决的是现状上比较影响未来文化遗产认定或评议的一些问题。还有远期未来成为世界遗产之后,我们的工作需要怎么开展?依据什么准则或者标准来开展?制定一些远期的目标、策略和规划。因为城市要素空间、遗产类型特别多,所以需要对各个类型进行系统的划分、归类,以前的标准很分散。我们在制定标准之前,光是针对老城的这种风貌管控的导则可能就有30多个。”

这么大的缓冲区,区域内的建筑未来是否会成为“遗产”的一部分而面临腾退?各种建筑又将如何利用和保护?庞书经解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不意味着整个区域变成“文物”,更重要的,是这里居民的“生活”。

庞书经表示:“以世界遗产的高标准来看,不是只要文物环境、文物点和文物空间,还要的是一个活态生活,是受到遗产带动的一个活态街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中一部分评定标准在于这个地方是否有活态生活,或者相对高质量的百姓生活。”

庞书经解释,以他参与过的钟鼓楼社区的活态治理为例,保护绝不是简单地给老房子贴贴砖、刷刷墙,更要考虑的是在保留老居民生活方式的同时,社区未来的发展会是怎样的?

“把钟鼓楼这个片区看成一个综合的社区,不是说这些都是文物,或者所谓的遗址,是要把其变成一个活态的社区,最核心的问题是一些风貌可能灭失了,之后我们要追溯回来,或者把那些影响风貌的东西清除掉。里面的人要生活得更好,老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特色依然能得到延续。同时也要考虑未来老城能否继续去发展,能否有点新东西。”庞书经说。

庞书经告诉记者,缓冲区占了北京老城区面积的六成左右,中轴线两边横向展开的社区、大量的街区是北京居住人口最密集,历史追溯最久远的片区,也是中轴线的价值构成之一,《规划》的定制,不仅是要保护城市的历史,也规划着未来。

庞书经说:“对于中轴线的价值认定是一个活态的遗产,虽然是一个传统的都城的规划理念,但是依然影响了今天整个城市整体保护和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城市依然受到整个中轴线的影响,老城要可持续发展,是否容纳新的职能?是否为社区老城里面的居民,尤其是年轻或未来一代留下就业、生活和消费休闲空间?现在新增的这些内容,包括新植入的职能、设施,有这个时代的表征意义和价值,这些也是中轴线内涵的一部分。”

编辑:丁骁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