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日消息(总台记者王娴 张国亮)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这个暑假,12岁男孩朱俊宇和妈妈于海燕从浙江金华出发,沿京杭大运河一路骑到北京,历时22天,行程超过2000公里。一天一个城市,精准计算距离,既有脱离计划的意外,也有不期而遇的惊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对话母子二人,听他们讲述千里骑行中的风景和故事。

骑行途中的朱俊宇和妈妈于海燕(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边走边玩,不为速度牺牲健康”

记者:与原定计划相比,这段旅程的完成度如何?

于海燕:基本一致。本来计划完整走完京杭大运河,因为德州有洪水,我们就抄近路,跳了两三百公里的路程。

记者:谁负责制订计划,选择路线的时候考虑哪些因素?

于海燕:主要是俊宇做计划。我们之前去过上海,所以我提出去北京。俊宇说可以走京杭大运河,我就让他来设计路线。

朱俊宇:要考虑城市之间的距离,最好不超过100公里,还要选择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对京杭大运河的了解并不多,计划了一个月的路程,结果提前到了。

记者:怎么考虑天气、路况这些细节?

朱俊宇:路况方面考虑过换胎,之前骑行到上海前,妈妈让我到自行车店学习过。天气方面,遇到下雨就穿雨衣继续骑,还准备了防中暑的医药包。(母子二人2020年暑假曾用4天时间骑行到上海)

记者:一个月的长途骑行,会不会担心体力不够?

于海燕:有过担心,毕竟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不能为了速度牺牲健康。我们一路边走边玩,也注意休息饮食。实际上这22天不是完全骑行,如果时间充裕,我们会去当地的科技馆、博物馆。有名胜古迹的地方,我们也会多留一天,比如扬州的瘦西湖。

母子二人在景点前合照(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一步步往前,总会抵达目的地”

记者:骑行的安排很紧凑,这段旅程有没有留下遗憾?

于海燕:我们基本保持一天一个城市的节奏,如果城市之间距离过远,到了之后没有时间游玩,就休息一天,游览完再去下一个城市。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爬泰山,我们只从泰山周边的小山穿过。当时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体力,本想让俊宇一个人爬,后来觉得留个遗憾也好,让他有个目标,以后再来山东爬泰山。

记者:每天几点出发,骑行有没有疲惫的时候?

于海燕:如果这个城市只有一个游览地点,我们会在凌晨四点出发,下午两三点抵达,这样还能去逛博物馆,入住酒店,第二天再出发。有时候感觉疲惫,俊宇说后面还有很多天,我们尽量往前赶。由于南北方温差大,城市密集度也不同,北方许多城市距离在100-120公里,考虑到后面的行程,只能一步步往前推。

公路骑行的朱俊宇(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享受骑行过程,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记者:对哪一段路印象最深,有没有值得分享的有趣故事?

朱俊宇:经过泰安的时候,刚骑了没多久就要爬山了,天很黑,手机、充电宝、手电筒也快没电了,一直到晚上十点才吃上饭,但爬完之后很有成就感。

于海燕:去泰山也是我们第一次负重爬山,行李大概50多斤,俊宇和妈妈轮流骑山地车,分担了压力。另外我印象深的是一些城市的非机动车道设置了直行、左转、右转等不同方向,不容易堵车,对骑行者友好。

朱俊宇:还有一次去塘栖古镇的路上,我们去加油站买水,阿姨听说我们从浙江骑车去北京,感觉不可思议。我买了一瓶可乐,阿姨又送了我们四瓶,鼓励我们。

记者:二十多天的骑行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于海燕:俊宇的变化很多,变得更外向、更靠谱了。导航有时不太准确,我们走了很多弯路,我就让他去问路,最开始还有点害羞,现在会主动和人沟通了。找酒店的时候,他首先考虑的是自行车的安全,让前台帮忙找到安全的地方存放,再办理入住。我也从陪伴者成为了一名骑手,享受和孩子骑行的过程,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朱俊宇:我更喜欢骑行了,可以去很多地方,交不同的朋友,边骑边玩。

记者:未来的骑行目标是哪里?

于海燕:可以去海南岛或青海湖,俊宇想在初中毕业后去西藏。

朱俊宇: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去台湾岛。

编辑:王胜留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