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2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农民工易群林回自己建设的音乐厅弹钢琴,医生沈三英第三次在出差途中挽救生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本周人物,带您走近新闻中的主人公,用对话挖掘热点背后的更多细节。

“生活中总是要有一点仪式感的”

广东深圳,一文化馆音乐厅刚刚落成,作为建设者的农民工易群林,受邀第一个上台弹钢琴。建大楼的双手在琴键上翻飞,穿着工装的易群林神情投入,奏出的音乐优美深情,视频一经发出便引发网友热议。

 

穿着工装的易群林在弹钢琴(受访者供图)

主持人:在受邀去音乐厅弹琴之前,您有多长时间没弹琴了?

易群林:4月中旬时候也弹过,在深圳的华强北地铁站出口那边有一台公益钢琴。当时下班路上有个朋友手机坏了去修,我一转身看到有架钢琴,就“手痒”去弹上了。

主持人:能不能给我们讲讲这一次弹钢琴的情形?上台之前您做准备了吗?

易群林:是区里(深圳市光明区)的人叫我们(工友们)过去玩的,我在做事,接到通知说回来看看,就去了。我在车上他们就给我打电话,说你做做准备搞两首歌,我说好,到了再说……来不及准备,有个心理准备就可以了。

主持人:现场都弹了哪几首曲子?

易群林:《梁祝》《致爱丽丝》《映山红》什么的,弹了不少。

主持人:其实工友们都知道您会弹琴是吧?有没有人问过您,您会弹钢琴,为什么还要来做建筑工人?

易群林:对,大部分是知道的。很多人这样问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要干活养家。

主持人:您是什么时候学的钢琴?

易群林: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姨妈家在省里,我去玩的时候看到有一台钢琴,就开始自己学,按着琴键来摸索,没有人教我,家庭条件也不允许。后来就没什么机会接触了,看都没看到过(钢琴)。

主持人:您为什么喜欢弹钢琴?

易群林:从小喜欢音乐,弹琴就觉得很享受、很享受……具体的我也说不好,我说不清楚。

主持人:您今年57岁了,儿子都出来干活了,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就不干了,弹弹琴?

易群林:我现在还想干几年,存点钱回去建个房子就满足了。有几个粉丝要送我钢琴,我没有接受,我不想白白地要人家的。有条件的情况下,我可能会考虑自己买一个便宜点的(钢琴)。

生活中的易群林(受访者供图)

主持人:这次爸爸作为建筑工人因为弹钢琴出圈,作为儿子,您有什么感受?

易文理:当时在台下看他弹钢琴,我是很震撼的。本身视觉的冲击,再加上声音传播到耳朵里面,那一瞬间就像电击一样,那种感受用激动之类的都形容不了,就像身上有电流通过,麻麻的,(起)鸡皮疙瘩那种感觉,说出去别人都不会相信。这一次我一定要给他买台钢琴,让他玩一下,放在我们租的工棚里面。我跟包工头也说了,他说可以买一台,腾点地方出来。

主持人:这个事跟爸爸商量了吗?

易文理:还没有跟他商量,到时候给他个小惊喜,生活中总是要有一点仪式感的。虽然他可能没办法走专业的路了,但是希望他在晚年的时候能够享受到更多这上面带来的快乐。我也想以后多拍些这种(父亲弹琴的)画面发到网上,分享一下这种快乐。我现在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共享快乐”。

“如果有下一次需要我抢救,我还是会站出来”

在武汉飞往杭州的南航CZ3783航班上,一位双胎孕妇突然胸闷、呼吸困难,紧急时刻,武汉市第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沈三英果断出手救人。这,已是她第三次在出差途中挽救生命。

 

沈三英(左)在飞机上急救孕妇(受访者供图)

主持人:这次飞机上救人具体是什么情形?

沈三英:当时飞机上喇叭里突然传来寻求医生的声音,我就马上赶过去了,情形还是比较紧急的。我赶过去的时候看见孕妇手捂着胸口不说话,脸色苍白,我马上就跟乘务员一起把氧气(面罩)给她戴上,嘱咐她做深呼吸的动作。大概5分钟,孕妇就能开口跟我们说话了。我一边指挥她吸氧,一边在把脉,她的脉搏先是很弱,后面好一些,大概是(每分钟)105次左右,我觉得还是相对比较安全的状态。后来她还跟我们聊了一下家里的事情,她心情很不好,我就一直守在旁边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她要坚强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直到最后飞机落了地,我才离开她的旁边,回到我自己的座位上拿行李。整个过程持续了应该有40多分钟,自始至终乘务员也在我旁边,我们两个人守着她。

主持人:您之前还有两次出差路上救人的经历,能给我们讲讲吗?

沈三英:一次是在去山东泰安开会的高铁上面,当时也是喇叭响了,说有乘客不舒服,有没有医生,我出于职业本能马上就赶过去了,看到一名30多岁的男性乘客坐在比较狭小的走道里,脸色苍白,在出冷汗。他说心慌,我询问他有没有吃午饭,他说没有吃,我判定他可能是低血糖。因为在(高铁)上面也没有测血糖的,我就把自己带的饮料和吃的都给他了,他吃了之后大概5到10分钟就得到了缓解。还有一次是2017年7月下旬,也是在高铁上面有喇叭求助医生,我条件反射就奔过去了,看到也是一个中年的男性,他说心慌,我就让我儿子把自己带的梨子苹果送过去给他吃了,他也很快就好转了。

主持人:您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工作,类似的紧急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占多大比例?

沈三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是一个抢救的科室,特别是在去年12月8号疫情放开以来,我们科室收的重病是最多的,一次能够收到二十几个危重症的病人,(有)需要用氧气的,(有)需要用呼吸机的……抢救成功率是比较高的,我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是在外面救人的话,没有设备检查,我只能根据他们当时的脸色,摸他们的脉搏,听他们的主诉说哪里不舒服或者发病经过,这样来判断他的病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沈三英在医院工作(受访者供图)

主持人:普通人也会遇到类似需要紧急救人的情况,但有人会怕自己救不好而担责,您救人时有没有想过可能会带来麻烦?

沈三英:当时救人的时候,我是根本就没想这些事情的。关于责任的问题,我们武汉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只有扯皮的人,没有扯皮的事”。在公共场合救人,我觉得大家都看在眼里,只要是尽心尽力了,就不会有什么责任的问题,除非有人故意找茬,这种情况我觉得很少了,我还是有信心。而且我觉得紧急情况下救人和职业是两码事,结合我几次的经历,大家都是支持、赞许(这种行为)的,如果有下一次需要我抢救,我还是会站出来。

监制:梁悦

主持:王娴

编辑:曹博 刘晓琛

记者:尧遥 凌姝

新媒体编辑:季雅琪

编辑:赵亚芸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