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0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鹤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北京时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多方救援力量迅速响应,积极开展抢险救灾。截至19日下午3时,救援工作基本结束,后续工作重点转为伤员救治和受灾群众生活安置。

震后,伤员救治、受灾群众安置难点在哪?地震预警如何运作?接收到预警信息后,该怎么办?

 

妥善救治伤员,做好群众后续安置

地震震中最低气温近-20℃,提升了救援难度的同时也给后续伤员救治,群众生活安置带来挑战。中国国际救援队原副总队长刘向阳表示,妥善救治冻伤人员是重点。为冻伤人员处理伤口时,需要脱去衣物用温水复温冻伤部位,但若衣物已与伤口相连,切忌强行分离,而是要将受伤部位连同衣物一起置于温水中。此外,在复温患者时,若患者有意识,可以提供些温热的汤水以帮助其身体解冻复苏。

根据灾区群众临时安置和生活保障需要,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在向甘肃、青海两省灾区调拨棉帐篷、棉衣被、折叠床、取暖炉等13.55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基础上,协调企业向灾区捐赠了30多万斤新鲜蔬菜、1.13万箱方便食品(清真)、1.13万箱面包,14.3万片暖宝等生活物资,全力帮助灾区进行群众临时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

刘向阳表示,防寒物资等的到来为灾区群众提供了御寒保障。但在取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尽管帐篷中一般都配备有取暖设备,但也可能会出现需要采取例如燃烧木材、燃油等更为传统的取暖方式御寒取暖的情况。刘向阳提醒,取暖过程中,需警惕着火、触电、霉菌中毒等次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地震预警有多快?只要6秒!

地震发生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中国地震局联合建设的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此次地震。初步统计表明,受地震影响区域内开启了预警功能的国产手机、电视等都提前发出了预警。

地震预警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地震发生的几秒到几十秒前,对地震还没有波及的区域发出警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暾介绍,得益于技术的发展,从地震开始发生到手机、电视等智能终端显示预警信息,仅需6秒左右的时间。目前国产的手机基本都已内置地震命令功能,只需开启这个功能便能接收地震预警,未内置该功能的国外生产的手机也可以通过下载软件来接收预警信息。

当前,我国还在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该工程投入使用后,能完成秒级地震预警与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工作,而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还可监测滑坡、泥石流,检测建筑结构的情况等,将服务于我国抗震设备的改进工作。

王暾表示,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已经处在全球领先水平,相关技术的进步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乃至全球的防灾减灾能力。

接收到地震预警,跑还是不跑?

地震预警为可能受灾的群众预留了几秒到几十秒的逃生时间。刘向阳指出,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切忌慌乱,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况判断应采取何种避险措施。

对于高层住户来说,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全到达室外空旷区域,此时最好选择震中避险。房中的小开间、储藏室、承重墙的下方、结实的床底都是较为安全的躲避区域。主震结束后再尽快且有序地撤离现场,前往安全空旷的室外。而楼房的一、二层在高强度地震下容易形成粉碎性坍塌,因此低楼层的住户要争分夺秒向外逃生。

我国大部分地震类型都是主震加余震型。刘向阳强调,即使已经被疏散到安全的安置点,也不可掉以轻心,坚决不可重回地震现场。地震后,房屋结构发生变化,即使是一个小的余震也可能造成房屋的二次坍塌。

刘向阳提醒,地震逃生是与时间的赛跑,既不能慌不择路,也不能犹豫不决,而是要冷静且快速地作出正确判断,因此平时就要加强地震逃生的知识储备,认真对待逃生演练,学习逃生技能。

编辑:丁骁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