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16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鹤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最近,随着天气逐渐转冷,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千条扬子鳄开始搬家了,它们将从户外转移到室内,度过寒冷的冬天。今年和往年不同,保护区首批扬子鳄就地越冬池正式启用。今年,将有约2000条扬子鳄实行就地越冬。在饲养池的旁边,保护区建造了人工洞穴。等到降温以后,扬子鳄就会从洞口爬进来。

 

这样的模式,不仅改善了扬子鳄越冬的环境,也避免了在抓捕过程中,对扬子鳄造成伤害。而随着这些就地越冬池的陆续启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给扬子鳄搬家的场景会越来越少。

对于那些今年没分到人工洞穴的扬子鳄来说,还是免不了被工作人员抓起来,进行转场过冬。徒手抓鳄鱼真的不危险吗?扬子鳄冬眠时是什么样子?近些年扬子鳄野化、放归效果如何?

转场越冬:从被搬运到自己走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夏同胜介绍,扬子鳄是变温动物,当室外温度降至10℃以下时,需要钻到洞穴中进行冬眠。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往传统的转场越冬需要将饲养池的水放干,再由饲养员进入饲养池内徒手抓捕,通过三轮运输车送至约500米外的暖房外进行清洗消毒,再按照大小不同分级放入不同暖房里。

10℃以下扬子鳄的活性相对较弱,饲养员在徒手抓捕的过程中,有些鳄鱼反抗挣扎的应激反应较重,需首先控制扬子鳄的嘴巴,另一只手控制住后腿,将其整个抱在怀里,再搬运上车。人工饲养最大的鳄鱼个体可达2米,如此大的鳄鱼需要至少2~3人同时控制才能完成转场。

今年保护区启动就地越冬项目,将暖房建在饲养池正对面,模仿自然洞穴保留洞口。在暖房中,建设有保温供暖设施、自动喷淋装置和科研监测设施,保证鳄鱼在温度下降后自动从饲养池爬入暖房,避免人工转场过程中对鳄鱼造成的损伤,减少冬眠期发病和死亡。

目前,随着温度的变化,鳄鱼转场过程完成大半,多数青幼年鳄鱼已进入暖房,而成年鳄鱼对自然环境抵抗力更强,需要在最后进行转场。

扬子鳄冬眠要睡多久?

夏同胜介绍,10月中下旬室外温度降至25℃以下后,扬子鳄进入冬眠初期,此时不再进食。温度降至10℃以下后,鳄鱼就进入洞穴停止活动,这一过程持续到次年4月,当室外平均温度和水温稳定在10℃以上,鳄鱼则从洞穴中爬出来结束冬眠。

冬眠过程中的扬子鳄几乎一动不动,不过人工清洗过程中的刺激可能会让鳄鱼眼睛睁开,少数鳄鱼会在原地发出低沉的吼声,中途搬运过程中还可能带来鳄鱼的代谢排泄。

扬子鳄苏醒主要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作为变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提升后,扬子鳄的新陈代谢加快,并慢慢苏醒。醒来后的鳄鱼不会马上出洞,而是有个试探性的过程,可能在中午时把头伸出洞口,下午3点后又把头缩回去。

野外放归,过程可没字面上那么简单

夏同胜介绍,扬子鳄野外放归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在状态良好的鳄鱼中进行疾病检查,同时邀请相关科研单位对鳄鱼进行基因检测,筛选出遗传性较远的个体进行配对,再将鳄鱼放在专门的地方野化。

野化过程长达两三年,主要通过减少人工投放食物比例,增加鳄鱼自主捕食的食物比例,逐渐增加扬子鳄的野性和野外捕食能力。鳄鱼野化完成后,再在这群鳄鱼中挑选,放归至不同地点,确保鳄鱼的遗传多样性。

放归的地点也有科学考量,需要业内专家到保护区各地考察,挑选有水、植被以及适合鳄鱼打洞的土壤的地方。专家选定地点后,再由工作人员对地点进行环境改造。

放归的鳄鱼尚不能称为野生鳄鱼,只能称为野外种群。从今年野外调查来看,目前我国野外扬子鳄种群数量约为1200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扬子鳄列为“极度濒危”等级,需要野外种群数量达到2500条才能从“极度濒危”降级,夏同胜表示,野外种群生存的最大问题是食物问题,未来保护区将持续做好科研监测相关工作,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扬子鳄降级指日可待。

编辑:王胜留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