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15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富赜 刘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12月14日上午,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冬首个寒潮橙色预警,继续发布大风蓝色预警、暴雪黄色预警和冰冻黄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12月14日20时至12月17日8时,我国大部地区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先后降温8℃至12℃,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20℃,最低气温将接近或达到历史同期极值。

如此寒冷的天气,如何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非常重要。寒冷会如何影响身体机能?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抗冻的能力一样吗?鹅绒一定就比鸭绒更保暖吗?除了衣服保暖,环境升温之外,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人由内而外来御寒?

 

本期“唠科”嘉宾:

柴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沈华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教授

在冬天,人体自身靠什么抗冻?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柴谦介绍,人是恒温动物,具有体温调节系统。人体皮下有冷觉感受器,当感受到外面温度越来越冷无法忍受,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相应的信号通过传入神经传导至大脑的下丘脑,再把信息通过神经传到身体各部位,控制身体进行各种反应。

比如,人感到冷会颤抖,这是骨骼肌肉不自主地抖动以增加产热。肾上腺和甲状腺也会接受命令分泌激素,以增加心率,同时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提供身体各部位的氧气和热量。除了增加产热外,身体也会受刺激减少散热。比如,皮肤遇冷起鸡皮疙瘩,就是皮肤内部的立毛肌收缩减少散热。同时,人体的汗腺也会控制汗液,减少蒸发带走的热量。

当身体核心区即内脏部位温度降低到正常体温2℃以下,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转,出现类似中暑的意识模糊,甚至导致死亡,这就是失温症。

人体的不同部位抗冻能力不同,这与各部位血液循环流通的远近以及皮下脂肪的厚度有关。比如,头和手脚远离心脏,关节处皮下脂肪较薄,这些部位都容易感到寒冷。不同人之间的抗冻能力也不同,这与代谢产热能力和激素分泌能力有关。肌肉细胞有大量的线粒体,产热能力更高,因此运动员或健身人群更抗冻。

保暖衣物怎么选?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教授沈华介绍,从羽绒本身角度而言,鹅绒比鸭绒保暖性更好。这是因为鹅绒的绒朵更大,相比鸭绒具有更好的蓬松度,可以蕴含更多的静止空气,提供更好的保暖作用。

但作为一件衣服,保暖性的衡量指标还包括充绒量和含绒率等。充绒量会影响羽绒服的厚度,越厚的羽绒服越能提供更好的保暖效果;含绒率是绒朵在羽绒中的比例,羽绒包括绒朵、绒丝和羽毛片,其中主要起保暖作用的是绒朵,含绒率越高,保暖性就越好。

在选购羽绒服时,最好不要选择太紧的羽绒服,避免把羽绒压缩,减少衣服厚度,降低保暖性。但也不能过于宽松,羽绒服与人体间形成气流交换,也会使保暖性降低。此外,绗缝处衣服最薄,因此绗缝越少越均匀的羽绒服,其保暖性就越好。

保暖衣物之所以仍选择羽绒作为原材料,不是因为造不出隔热保暖性能更好的材料,而是因为衣服并不是个平面,除了保暖性要求外,还有更多的贴合性、柔软度甚至透湿透气性能的需求。比如,气凝胶是航天级的隔热材料,但用在衣服上可能使衣服变硬。

抗寒保暖时应该吃点什么?

除了穿衣保暖,吃东西御寒也是人们的一大选择。柴谦介绍,长效御寒需要调节身体机能,增加肌肉量,让身体产热更多;从短期效果来看,可以选择喝热饮,多吃温暖和更有热量的食物。

高热量食物是为了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但真正要让身体暖起来,蛋白质是更好的选择。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中,蛋白质的热效应最高。所谓热效应是指食物所含热量有多少能转化为体热释放出来,蛋白质热量的30%能转化成体热释放,碳水化合物只有5%,脂肪则更少。

另外,微量元素对于御寒也必不可少,比如缺铁容易感觉寒冷,因此牛羊肉和动物内脏也是个很好的选择。但喝酒御寒则不太靠谱,虽然短期内会让人觉得热,但实际上会促进毛细血管扩张,是个散发热量的过程。

编辑:丁骁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