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9日消息(记者王娴)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到,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有人说,2024年是低空经济元年。低空经济到底有多大的空间?为何“突然”备受关注?它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特别策划“行业洞察”,对话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刘晓非、航天宏图首席科学家李成名,带你展望低空经济中的蓝海市场。

 

成为焦点的低空经济“走到哪”了?

两位嘉宾都认同,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空域资源被用于发展经济。同时,技术进步加强了航空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也降低了产业开发门槛。刘晓非说,多种因素推动下,低空经济的出现成为必然。

低空经济如何走到这里?航天宏图首席科学家李成名分析,我国低空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尝试阶段,将无人机等航空器主要应用于野外环境以消除安全隐患;二是用于解决巡检、摄影等特定行业和场景的实际问题;三是应用相对成熟的阶段,也就是现在,低空经济开始走向民生,走向消费级,步入大众视野。

关于低空经济尚未有权威定义,但目前有一种说法是,低空经济是指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延伸至不超过3000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业态。刘晓非认为,这样的定义对于所谓“低空”范围的界定还比较准确,并且需要强调的是,市场性的低空通航领域发展才能确定为低空经济。他强调,低空经济所侧重的,恰恰是“小型的”“速度不是很快的”飞行器,进入门槛也未必很高,给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下的低空经济,是怎样一片空域?

无人机穿行在高楼大厦间送外卖,“空中的士”成为出行新选择……关于低空经济的“脑洞”,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但它未来还有哪些可能性,同样让许多人感到茫然。

“应用场景”是刘晓非目前最关注的话题。低空经济中多元化应用场景的探索不仅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便利,更能实实在在地创造经济效益。他举例说明了搭建应用场景的重要性:“在云南、贵州等道路崎岖的山区,地面运输是很麻烦的,但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取直线可能很近,这样就能高效地完成贵重、时效性强的产品运输,释放经济效益。”

刘晓非还推断,低空经济也将带来人才培养上的颠覆性改变。当低空航空器被大面积使用,相应操作人员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如果融合人工智能和通信技术,操作人员的门槛则更低,这也就意味着,通过简单的培训,绝大多数人都能操作低空航空器,普通民众最终将融入低空经济的发展中。李成名甚至预测:“无人机、人工智能、通信三大技术融合,将改变人类的整个行为方式。”

飞行汽车就是未来可能的融合产物之一。2月27日,全球首条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跨城跨湾航线在我国演示飞行成功,两架无人驾驶的eVTOL从深圳出发,在飞行20分钟后抵达珠海。这似乎让人看到了未来飞行汽车的可能。但刘晓非说,要想真正投入大规模使用,除了飞行器本身还需改进外,目前起降场等配套设施也应慢慢同步建设,因此,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低空经济可以“带飞”什么?

2024年1月1日起,《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无人机产业将进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李成名一直非常关注相关政策体系和产业规则的建立和健全,他指出,《暂行条例》的出台,在无人机的制造、操作、运行、处置等方面都“立下了规矩”,在此框架下可以尝试构建示范区,推动多元化应用场景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产业规则。

刘晓非更加看重《暂行条例》的“约束”作用。从生产、运行到使用者,《暂行条例》用一系列标准将航空器约束起来,这是对安全的最大保障,而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最大前提。“既要考虑发展,又要考虑安全,这是两条腿走路,一条都不能短。”刘晓非说。

刘晓非指出,尽管低空经济目前大热,我们必须看到,发达国家在低空经济的应用领域,先于我们发展了数十年,我们现在的发展正是“填补空白”。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将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陆续出台支持政策,寻求“向天发展”。低空经济如何实现遍地开花?刘晓非说,对于航空工业底蕴雄厚的城市而言,可以重点关注如何研发新技术以保证运行安全,而底蕴相对薄弱的则应当结合本地需求因地制宜解决问题。

面对低空经济的现在和未来,李成明认为,一方面应保持积极态度,人类从地面走向立体空间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也需抱有务实心态,发展低空经济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立足基础,通过应用场景牵引,稳步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编辑:陈雅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