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5日消息(记者 阮修星)7月24日,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文化讲习所,一场非遗大风车互动体验活动正在火热开展,彩纸在市民指尖翻飞,竹骨在掌心渐成骨架,讲习所成了运河文脉的“活态课堂”。活动现场,市民李女士手持自己制作的风车感慨道:“跟着老师一步步学,不仅学到了非遗手艺,更触摸到了运河文化的温度,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这一幕,恰是大运河文化讲习所常态化活动中,文化与人心碰撞的生动注脚,亦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日常的鲜活体现。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为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新动能,北京城市副中心依托大运河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打造沉浸式文明实践理论宣讲阵地——大运河文化讲习所,通过“主题活动+常态活动”“专家宣讲+互动体验”的多元模式,让2757.6万人次市民在线上线下感受到大运河的独特魅力,被评为北京市理论宣讲示范阵地。今年,讲习所活动全新升级,全年不间断开展月主题活动和周常态活动,带领市民解锁通州古城、路县故城、张家湾古镇、漷县古镇、永乐店古城的前世今生。
赓续文脉:以创新激活千年运河基因
今年,以“运河‘通’古今,学而时‘习’之”为主题的大运河文化讲习所常态化活动已走过半程,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中,为大运河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不同于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这里的“讲习”从来不只是“听”与“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学者讲运河漕运史,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带大家感受运河诗词里的家国情怀,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剪纸、做毛猴……活动串联起“讲运河故事、赏非遗技艺、做传统手作”的立体体验,让作为重要文化遗产的大运河文化,在互动体验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破圈增效:构建全民参与文化新生态
“以前总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现在才明白,文化是要亲手做、开口讲的。”退休教师王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活动参与者的心声。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讲习所创新尝试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社会化动员方式,通过公众号、微信群、公告栏、电子屏等线上线下多平台同步发布活动预告,广泛吸引群众关注。组建“大运河文化讲习所活动微信群”,打造开放共享的互动社群,目前已有近千名热爱运河文化的市民群众自发汇聚于此,老中青少齐参与,让 “学运河、爱运河” 从口号变成日常,真正实现了文化服务从“惠民”到“悦心”的温暖跃升,也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拥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站在千年运河的新坐标上,大运河文化讲习所的故事仍在续写。下半年,“讲习+”模式将持续深化,结合中秋等传统节日及二十四节气,推出特色活动,让“热爱家乡、热爱运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深入人心,让千年运河的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根生长,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贡献副中心力量。
对大运河文化讲习所活动感兴趣的市民群众可关注“文明通州公众号”或扫码加入“大运河文化讲习所活动微信群”,第一时间获取活动信息。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