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0日消息(记者 阮修星)4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红毯”活动在北京市通州区大光楼码头启航。作为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旨在为全球电影人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增添独特的运河光影魅力。
嘉宾们走在大光楼码头沿岸铺设的红毯上(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群星耀幕后,打造“水上红毯”文化盛事
当日傍晚,演员肖央,曾参与制作《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多部影片的墨境天合创始人魏明,著名电影录音师陶经,爱奇艺副总裁朱梁,担任《封神》三部曲、《黄金时代》等影视作品的摄影指导王昱,担任《万里归途》《独行月球》《我不是药神》《唐人街探案》等影视作品的电影美术指导李淼,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影像总设计杨庆生,执导《印象西湖》《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等多部大型文旅作品的导演樊跃,澳洲AIM公司创始人、创意总监Richard Lindsay等嘉宾,在大光楼码头顺着沿岸铺设的红毯分别登上3艘装饰精美的船只,启航驶向北京艺术中心码头。
游船上,北京电影学院在校学生嘉宾——时代少年团成员丁程鑫、严浩翔,青年演员邱天作为电影行业青年力量的代表,同行业前辈进行面对面交谈。
沿途船只驶过千荷泻露桥、东关大桥、玉带河大桥、铁路桥、运通桥5座具有通州特色的大桥,沿线两岸风光秀丽,夜色下的运河商务区灯光绚烂彰显城市繁华。水畔河边,以“翠屏绿幕、运河乐章”为主题打造的大运河文化水岸将船下的水波,岸边的绿植和远处的城市夜景有机融合,将古典与现代同辉、静谧与繁华共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景色展示在电影人眼前。
嘉宾们在运河微风中围绕如何通过电影创作传播运河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及结合电影产业发展探讨通州文化产业的方向、文旅演出的趋势和运河文旅项目的建议等话题展开深入对话。
扬帆同筑梦,奏响运河立体乐章
船只靠岸,嘉宾们抵达北京艺术中心滨河空间。长影乐团现场演奏起世界经典电影音乐作品欢迎嘉宾。在“草坪音乐会”的尾声中,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发布“面向未来影像的人才培养”宣言。
通州区、北京电影学院及行业、企业代表共同签署圆桌备忘录,通过凝聚各方共识、搭建产学研平台,共同面向影像的未来发展,建立未来影像学学科体系,培养“艺工融合”的交叉学科人才,为中国未来影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嘉宾们在“风帆”前合影(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仪式最后,嘉宾们共同拉动装置,升起由当代著名艺术家韩美林题字的“风帆”。“风帆”上写着“满帆光影 乘风而行”,既代表了面向影像未来扬帆起航,又表达了“璀璨运河、智汇通州”的良好寓意。
此次仪式在全新亮相的北京艺术中心滨河空间举行,空间以人文核心串联剧院与运河水岸,通过流动的乐章、光影的韵律、大地的琴键、记忆的密码四大艺术叙事场景,构建运河文明与音乐艺术的时空对话,打造集艺术、音乐、生态、娱乐于一体的体验型艺术地标场所。
滨水空间内的码头铺装创新融入《运河颂》音乐符号,以艺术化游鱼造型勾勒运河千年流动图景,夜幕下的灯光伴随人潮流动进行律动变幻,长达350米的动态光影艺术装置犹如运河之水在月光下流淌。在中央广场直径200米的音阶花园里,钢琴键造型的路径联通剧院与运河两端,市民可以在刻有《我爱你中国》曲谱的座椅上,沉浸式观赏大运河音乐文化展示长廊,感知运河文化的悦动乐章。
据介绍,提升后的滨河空间具备商业售卖、文化艺术、休闲娱乐和运动康体等综合功能,为市民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漫步空间。未来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音乐教室、运河渡口、运河音乐咖啡馆、草坪音乐小剧场、儿童活动场、滨河集市等文化活动,尽享运河水岸的诗意与雅趣。
菁英汇智策,共探影像发展未来
在“水上红毯”活动当天,北京电影学院在通州区举办“影像未来式”主题研讨活动。专家、学者与行业一线创作者齐聚一堂,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讨未来影像的发展方向。
研讨活动面向数智时代对影像艺术创作的范式重构展开发问,深度解构影视行业变革,围绕电影视觉特效、虚拟制作进行方向探讨,并向大型文旅演出和游戏辐射。
此次研讨嘉宾涵盖电影导演、学者、编剧、演员、摄影指导、视效指导、美术指导、声音指导等领域,以及视效制作和虚拟制作的头部公司,更邀请到国内外顶尖文旅演出创意、导演及制作团队和AAA级游戏设计团队成员、AI领域专家共同参与。
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健美表示,电影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幕后创作者的智慧耕耘,研讨以“影像未来式”为主题,旨在搭建交流理念、汇聚智慧的平台,在这个充满机遇与创意的时代,共同探讨未来电影发展的无限可能。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本次活动设在通州区,是对通州影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的支持,也将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