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4日消息(记者 阮修星 实习记者 王子玥)近期,随着气温下降,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进入高发季节。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RSV 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朱亮在接受专访时介绍,今年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期较往年略有提前,但重症数量未见明显增多。
流行期略有提前 多病毒共存需警惕
朱亮介绍,我国北方地区RSV感染通常高发于冬春季,流行高峰多在11月至次年3月。而今年监测数据显示,自8、9月起已陆续有RSV检出,10月中旬病例数明显上升,流行期较往年略有提前。近半月来,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活动增强,存在与RSV合并感染的可能,可能延长病程。
在接诊患儿中,患者以3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其中6个月以内婴儿因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进展风险相对较高。
重症多见于小婴儿及有基础疾病患儿
朱亮介绍,RSV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年龄密切相关。2岁以下婴幼儿,特别是6个月内婴儿,感染后常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发病初期多以发热、鼻塞、流涕为主,随后迅速出现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下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喂养困难、口唇发绀等。
2岁以上儿童多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如鼻塞、咳嗽、声音嘶哑等,也可伴发热,少数可发展为支气管炎或肺炎。重症病例主要见于有基础心肺疾病、早产或免疫力低下的患儿,但今年重症数量未见明显增多。
科学预防是关键 手卫生与通风不可少
对于普通人群,朱亮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护: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勤用肥皂水或含酒精洗手液洗手;在人员密集场所或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佩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避免随地吐痰;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控制适宜湿度;定期清洁儿童玩具及公共设施表面,可使用0.1%次氯酸钠或70%至90%酒精消毒;提倡母乳喂养至少至6月龄,增强婴儿免疫力;避免婴幼儿接触烟草烟雾,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高危婴儿可药物预防 单抗门诊已开设
针对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婴幼儿——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慢性肺病等,朱亮介绍,尼塞韦单抗作为一种长效单克隆抗体,已于2024年RSV流行季在中国上市,适用于包括健康足月儿、早产儿在内的各类婴儿群体。
尼塞韦单抗属于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后可迅速形成保护,一剂效力可持续至少5个月,覆盖整个流行季。目前,北京儿童医院已开设“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用药门诊”,由新生儿专家于每周三上午在急救楼一层出诊,家长可通过“北京儿童医院App”或服务号预约咨询。此外,北京市其他接种点信息可在“首都疫苗App”查询。
轻症居家护理 重症需及时就医
对于家庭护理与就医指征,朱亮给出以下建议:
轻症患儿可居家进行对症处理,如退热、补液、化痰等,注意观察精神状态与呼吸情况。
如出现以下重症预警信号,应立即就医:精神萎靡、异常嗜睡、持续哭闹难以安抚;呼吸急促、喘息、呻吟,或出现“三凹征”、口唇发绀等缺氧表现;持续高热不退、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发花等脱水症状。
特别是1岁以内婴儿一旦发热,无论体温高低,均建议尽早就诊。
在治疗方面,干扰素雾化可有效改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状,缩短病程,安全性良好。重症患儿则需积极呼吸支持、气道管理与抗炎平喘治疗,以防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多数预后良好 部分需长期随访
朱亮表示,RSV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少数患儿,特别是2岁前感染或1岁内发生严重感染者,后续出现反复喘息或哮喘的风险可能增加,建议此类儿童在呼吸内科定期随访,实现早干预、早管理。
随着RSV高发季的到来,家长应增强防护意识,掌握基本识别与护理知识,做到科学应对、及时就医,共同守护儿童呼吸健康。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