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近日,《文化引航,区域焕活——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联动片区更新规划实践》荣获2025年度北京市优秀国土空间规划成果一等奖,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规划实践,成为石景山以科学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在文化更新、安全韧性、民生保障等领域,《北京存量工业用地盘活与老旧厂房更新利用政策机制研究与实践探索》等8项成果均入围2025年度北京市优秀国土空间规划奖获奖名单。
今年是《石景山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实施五周年,在这五年里,石景山区认真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石景山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坚持立足“三区”定位,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统筹做好“四个融合”文章,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从千年驼铃古道的文脉赓续到首钢老工业区的转型蝶变,从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到区域活力的全面激发,石景山区始终以规划为笔、以民生为墨、以文化为魂,将一张张发展蓝图精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景画卷,在首都西大门书写着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规划引领 构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新范式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如何让珍贵遗产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新生,是石景山规划工作的核心课题之一。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京西“驼铃古道”的重要载体,汇集法海寺、承恩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座院落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承载着厚重的京西历史文化记忆。
然而在更新前,这里建筑老化、环境杂乱、业态单一,安全隐患突出,历史风貌面临侵蚀。2016年,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全面启动街区修缮改造工程,确立“文物保护是核心,环境整治是前提,有机更新是遵循,民生改善是重点,业态提升是关键”的核心理念,以系统性规划破解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作为北京市首个获得批复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模式口保护规划实现从“以保为主”向“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转型跨越。规划通过“定核心定层次定要素”筑牢保护根基,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对院落建筑进行价值评估分类,系统梳理空间格局、街巷肌理等保护要素;通过“谋功能谋规模谋支撑”激活发展动能,明确产业引导方向,优化人地房管控,完善基础设施配置,为街区焕活提供科学遵循。在此基础上,石景山区构建起“详细规划—保护规划—实施方案—图谱导则”全链条规划更新体系,从法定规划到技术织补,形成全方位支撑引导,确保保护更新工作精准落地。
多元共治是规划有效实施的关键。石景山区搭建“政府—居民—社会”多方参与平台,建立责任规划师陪伴式服务机制,推动属地街道、社区居民、专家团队、实施主体、设计团队“五结合”的共治模式。通过专家委员会审查制度形成风貌画像与更新清单,为院落改造提供专业诊断;畅通社区诉求表达渠道,让居民从规划参与者变为直接受益者;引入运营团队提前统筹招商业态,实现规划与运营无缝衔接。这种多元协同的规划实施机制,既保障了历史风貌的整体性,又兼顾了民生需求与市场活力,让模式口在保护中实现有机更新。
脚步丈量城市,助推模式口地区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理论联学、活动联办、队伍联抓、难题联解“四联”工作,形成“理论指导实践—调研发现问题—汇智破解难题-协同推进实施”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一线调研,全面摸清规划实施现状,用心考量城市治理问题,已累计发现滨水空间待改善、产业用地低效闲置、自主更新力度不足、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等6类28个问题。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焕新、低效用地转型升级、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社区安全韧性治理等主攻方向,谋划推进模式口水电站活化利用等重点项目,绘制项目落地“实景图”。全面开展规划宣讲,面向居民,主动宣讲区域发展变迁和规划建设情况,展现城市发展美好愿景;面向产权单位、社区工作人员,针对性宣讲城市更新政策、规划审批手续、执法工作流程等,点对点指导规自领域相关工作,切实打通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
如今的模式口,“15景30院百余铺”精彩亮相,法海寺壁画艺术馆、石刻文物园等文化空间熠熠生辉,非遗工坊、精品民宿、文创书店等215家商户入驻扎根。2025年春节期间,30.42万人次的游客量让千年古道重现人声鼎沸的盛景,先后获评“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北京十大最美街巷”,成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标杆典范。
区域联动 激活存量空间发展新动能
石景山作为典型的存量建成区,面临空间资源有限、功能布局分散等发展难题。该区跳出单个项目局限,以区域统筹思维谋划规划工作,通过“内外互利区域联动”的更新模式,让有限资源释放最大价值,推动形成“点上出彩、线上贯通、面上提质”的发展格局。
模式口的更新实践正是区域联动的成功范例。面对街区空间有限、交通不畅、停车难等问题,石景山区没有局限于街区内部改造,而是将视野扩展至金顶街街道及周边区域,统筹解决资源配置与发展诉求。规划充分考虑南侧多高层老旧小区与北侧平房村落的差异化特征,梳理形成问题清单、策略清单等“八清单”,针对性解决防洪安全、管线衔接、交通微循环等需求。通过构建“两横四纵”车行系统,利用地下空间和外围边角地新增1000余个车位,有效破解交通拥堵难题;以模式口文化更新为触媒,延伸公共活力链条,串联金顶街活力中心、中央绿地公园、社区会客厅等节点,形成“三线两街”功能活力体系,实现街区焕活与区域提升的双向赋能。
这种区域统筹的规划思路在全区范围内持续延伸。石景山区深度挖掘金顶街街道零散资源,串联南山公园、社区小微空间、地铁站口绿地等更新节点,盘活城建集团闲置用地、首钢低效办公院落等存量资源,推动模式口与新首钢苹果园交通枢纽等功能区联动发展,融入京西活力发展新格局。在首钢老工业区转型中,规划同样以区域联动思维,将工业遗存保护与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推动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实现工业文明与现代都市的交融共生。
基础设施的系统性规划是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支撑。石景山区统筹推进道路交通、雨洪防涝、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两横四纵”主干路系统,提升次支路网密度,构建人机非分级道路体系;持续优化排水防涝系统,增强城市安全韧性;织补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些规划举措不仅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质,更搭建起区域协同发展的骨架,为存量空间焕发新活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文生相融 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内涵
石景山三面环山一水穿城,拥有独特的山水生态禀赋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区坚持“文化传承、生态交融”的规划理念,将文化保护、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塑造兼具历史厚度、生态温度与发展活力的城市特质。
在文化传承方面,石景山区构建全要素保护体系,实现从单体保护向体系化传承的转变。除模式口街区外,该区持续推进承恩寺、田义墓等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挖掘整理京西古道文化、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口述史访谈等方式抢救留存历史记忆。规划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空间,打造以京西传统文化为核心,近代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文化相融合的多圈层文化格局,构建串联重要文化节点的探访路径,让市民在日常出行中感受文化魅力。首钢工业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更是将工业遗产保护推向新高度,高炉、冷却塔等工业遗存被赋予新功能,成为集文化展示、体育休闲、产业创新于一体的城市地标,实现工业文化的活化利用。
生态优先是石景山区规划的鲜明导向。该区依托浅山资源,构建联动红光山、四平山、蟠龙山等山体与永引渠的生态体验环,打造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系统。通过绿道建设、口袋公园打造、河道生态治理等举措,提升公共空间品质,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完善雨洪防涝设施,提升城市生态韧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文化与生态的赋能,最终落脚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石景山区以规划为引领,推动文商旅居业态深度融合,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模式口的成功转型带动了周边消费升级,首钢园成为网红打卡地与产业创新高地,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同时,规划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等举措,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架空线入地、道路修缮、厕所改造等民生工程,让居住环境持续优化,存量资源盘活为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历史街区更新让老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
守正创新 铺就未来发展新蓝图
一系列规划实践的成功,让石景山区在历史文化保护、存量空间更新、区域协同发展等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作为2029年第3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申办支撑案例,模式口的更新实践已成为向世界展示北京城市更新成果的重要窗口,其规划理念与实施路径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石景山样本”。
荣誉背后,是石景山区对规划工作的持续深耕。该区责任规划师制度连续多年成效显著,规划团队多次荣获“优秀责任规划师”荣誉,陪伴式规划服务成为破解复杂城市问题的有效手段,《石景山区鲁谷街道责任规划师工作》荣获2025年度北京市优秀国土空间规划三等奖;此外,多项规划成果入围2025年度北京市优秀国土空间规划奖,涵盖老工业区转型、排水防涝、工业用地盘活等多个领域,彰显规划工作的系统性与专业性。这些实践被收录入《2023北京城市更新白皮书》,也收获了学界好评与社会赞誉。
面向“十五五”时期,石景山区已开启新的规划蓝图。石景山区将继续坚持规划引领,聚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京西八大厂转型、低效产业用地盘活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城市更新实践;进一步完善多元共治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责任规划师的技术支撑作用,让规划更贴合实际、更符合民意;深入推进文化、生态、产业、民生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更具活力、更富魅力、更有温度的城市发展格局。
规划先行,推动工业遗存转型升级。近年来,该区以新首钢为重点带动“京西八大厂”整体复兴,首钢北区、特钢、巴威北锅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继获市政府批复,完成石景山区京西八大厂及其他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整体规划研究。规划将首钢北区、首钢南区、特钢厂区、巴威北锅厂区联动,持续发展以工业遗产为特色的会展经济和文化活动,永定河沿线、秀池、群明湖周边面貌大幅改善,基本形成“山—水—冬奥—工业遗存”交相辉映的景观体系。国际雪联北京办事处等重要冰雪组织和企业落户首钢园区,“科技+”“体育+”业态大力发展,打造了以冰雪为特色的城市时尚新兴体育基地。首钢园陆续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球首发中心、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北重科技文化产业园一期获批市级低效楼宇和老旧厂房改造典型示范项目,正在逐步从“工业锈带”向“活力秀场”转变。
规划引领项目,项目服务发展。石景山区聚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非建设空间规划、平房区实施、京西八大厂转型、低效产业用地盘活等重点领域,分领域谋划形成一批重点项目清单。例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领域,“十五五”期间共谋划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发展、重点开发地区地下空间结建、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绿地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城市更新改造地下空间开发共5类24个项目。非建设空间统合规划领域,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要素系统修复与综合利用,共谋划形成森林生态系统修复与浅山安全韧性提升工程、河湖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修复与生境营造工程等5大类、37个项目。
从模式口的古道新生到首钢园的工业新生,从生态廊道的绿意盎然到民生改善的幸福图景,石景山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学规划的指引。未来,石景山区将继续以规划为龙头,坚守历史文脉,深耕生态本底,聚焦民生需求,强化创新驱动,让更多发展愿景变为美好实景,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石景山力量,书写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