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 一场“村超”赛事,现场观众近5万人;一项“苏超”联赛,实现“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体育经济正成为拉动中国内需的新引擎。
今年上半年,仅河北、福建、广西等7地监测的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就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体育经济从单纯的竞技活动向多元化经济形态的深刻转变。

贵州“村超”现场人山人海(央广网发 杨再明 摄)
从端午节期间的龙舟竞渡,到火出圈的“苏超”“浙BA”,再到贵州榕江的“村超”,体育赛事的带动作用正逐步显现。从“参加一场赛”到“玩遍一座城”,商旅文体健等多元业态相融合的发展潜力被进一步激发。
赛事经济井喷 全民健身催生万亿市场
体育经济的“民生账本”蕴含在“烟火气”之中。今年入夏以来,各类村赛、城赛如火如荼,江西分宜县电厂螺蛳小镇在端午节当天推出龙舟竞技配合千人龙舟宴活动,吸引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
由赛事催生的赛场周边“夜经济”同样热闹非凡,特色餐饮、文创市集等消费场景多点开花,点燃城市夜晚的新活力。
就拿“赛事供给”的精度与广度来说,多地下了不少功夫。端午假期3天时间里,仅上海徐汇商圈就有16场体育赛事密集进驻,营业额超千万元;河北则瞄准Z世代,将街舞、电竞、攀岩等潮流项目搬进商圈广场,保定街舞双雄争霸赛拉动消费2000万元,年轻人占比超六成。
江苏充分发挥赛事经济牵引作用,已陆续推出四批共50项“跟着赛事去旅行”的赛事清单。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江苏纳入监测的重点赛事活动有51项,带动客流217.1万人次,拉动消费金额达15.7亿元。
今年夏天,两类草根赛事引发广泛关注——贵州的“村超”和浙江的“浙BA”。
在贵州,“年仅”两岁的“村超”,已吸引全球范围内近30支球队、超1100名球员前来交流。榕江县38.5万人口中,接近5万人会踢足球。如今,榕江县每个村都有足球队,有的村还不止一支,全县光标准足球场就有14块。

杭州市富阳区百村赛的揭幕战现场(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浙江的“浙BA”(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虽是一个省级业余篮球联赛,却出现了10多万人同时在线抢票的盛况。从7月6日揭幕开始,22天、19个比赛日、250场比赛、11个地市、90个区县市,这场“夏日篮火”燃遍了全浙江。
“浙BA”打破传统赛事“看与被看”的界限。浙江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毛根洪感触颇深:“‘浙BA’为什么这么火,就是因为它具有天然的群众性、全民性、草根性,它融合着更多的乡情、亲情、友情。”
这些草根赛事保持了鲜明的本地特色。“村超”组委会规定,在中国足协注册的在职职业球员及有过相关职业足球经历的不得参赛。“浙BA”的参赛选手也必须是非专业选手,且根据身份证号代表所属市或县参赛。
文体旅深度融合 一场比赛带火一座城
体育赛事带来的不仅是竞技的热情,更是文旅消费的新动能。
“浙BA”赛前互赠礼物环节,富阳糕点、金华火腿、舟山海味、湖州白茶轮番登场。中场秀更精彩:义乌“鸡毛换糖”货郎与微缩“义新欧”班列同台;东阳直接将横店片场搬进赛场,身着古装的演员们向观众派发文旅礼包。
礼物和表演的背后,呈现的是不同城市的底蕴和实力。
“购票即赠送应援T恤一件,‘浙BA’专属限量款!”“你有球票,我免门票!”嘉兴海宁放出福利,凭“浙BA”票根就能兑换盐官古城门票。平湖、桐乡也不甘示弱,分别拿出九龙山东沙滩游乐营地、莫氏庄园、乌镇、濮院景区等门票,吸引球迷、游客凭球票票根兑换。
据测算,“浙BA”第一阶段预选赛设置文旅、体育、农产品等市集390场,售卖金额总计1.74亿元,联动发放文旅、体育、商超消费券9665.61万元,带动文商旅总消费4.23亿元。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交出更亮眼的答卷:85场比赛现场观众总数243.3万人次,场均2.86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22.2亿人次。据测算,“苏超”实现“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在广州开幕。作为历史上规模最大、赛期最长、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全运会,其赞助规模创历史新高,总额近16.5亿元。
此外这一赛事点燃了文旅市场的热情,将体育经济推向新高度。同程旅行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有关“全运会”的酒店、机票、火车票、景点的综合搜索量环比增长近四倍。
同程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全运会各项赛事的举办,叠加冬季避寒游需求的释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今年冬季旅游热度预计将有较大幅度上升。另外,11月份正式启动的“粤享暖冬乐游广东”消费季活动发放的相关消费券,有望进一步引爆广东的冬季文旅消费。
政策精准发力 培育产业发展沃土
政策支持是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意见》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近五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超10%。以广东为例,“十四五”以来,广东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7000亿元,占全国约五分之一;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已提升至68.29%,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今年前三季度,广东体育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5%,较全省服务业平均增速高10.3个百分点,体育竞赛组织、健身休闲活动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5%和5.4%,体育产业成为拉动居民服务消费的新增长极。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但要让体育经济从“走红”到“长红”,还需要从供需两端着手,在“场景”上动脑筋、在“体验”上做文章。

文旅体融合持续激活南沙消费市场(央广网发 刘伟 摄)
在广州南沙,当地通过精心策划多元化赛事矩阵,积极探索“体育+文化+旅游+消费”的融合新路径。CBA常规赛广州龙狮队6场主场赛事,累计吸引超3万名观众到场观赛。
南沙区结合十五运会赛事节点,推出“购在中国·精品消费月·全运看南沙”系列促消费活动,为持票观众、参赛运动员及大学生群体提供专属消费礼遇。监测数据显示,全运会期间,区内各大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近三成,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增长。
厦门市则将全民健身运动会办进商圈、办到景区,例如将定向越野锦标赛办到园博苑、将沙滩橄榄球锦标赛选址环岛路沙滩,将赛事“流量”变消费“增量”。
江苏在《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放大城市足球联赛效应,激发体育赛事消费潜力。这份包含17条具体举措的意见,立足江苏体育产业的坚实基础——2023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总规模6415.5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比重超过1/6。
体育经济的爆发是全民健身战略推进的必然结果,也是“文体旅商”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生动体现。从“村超”到“浙BA”,从“苏超”到全运会,这些植根于民间的赛事,正汇聚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
随着“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体育将成为新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竞技场到生活场,体育经济正在开启惠民新篇章。
(记者 王进文 吕倩媛 罗世伟 张顺鹏 栾小琳 任振国 尚天宇 吴馨骅)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