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7日消息(记者 朱冠安 实习记者 王子玥)近日,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事业本部总经理韩富杰围绕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工业智能体专业赛核心逻辑、浪潮云洲数字化服务布局、中小企业转型痛点解决等话题,分享浪潮云洲在工业智能体与中小企业服务领域的实践思考。
韩富杰介绍,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工业智能体专业赛以“平台化赋能 智能体定义”为主题,其本质是基于工业智能体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深度协同关系,以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聚焦三大核心考量。
一是呼应技术融合趋势。韩富杰认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智能体的“数字基础设施”,具备数据采集、存储、算力调度等基础功能;而工业智能体是平台的“智能应用载体”,能将平台的技术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业价值。
二是聚焦产业痛点解决。针对当前制造业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不均衡、工业场景智能化落地难等问题,“平台化赋能”可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生态资源,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实现“链式”转型。
三是引导产业生态构建。活动主题明确了“平台”与“智能体”的核心地位,旨在吸引平台企业、技术服务商、制造企业等多方参与,培育“大企业建平台、小企业来创新”的生态模式,助力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工业智能体产业生态,这也契合大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目标。
韩富杰介绍,浪潮云洲搭建了全国首个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首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企业提供多维度的数字化服务组合。“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单一软件的使用,而是全流程、低门槛的综合服务。”中心聚焦“转得起、用得上、出效益”的目标,打造了“前店后厂”协同模式。
“前店”精准赋能,让企业“会转”不费劲。作为综合服务大厅,“前店”提供“管家式”陪伴服务——企业入驻后将获得唯一数字身份标识,建立“一企一档”数字档案,通过线上线下易懂的评估工具完成数字化“全面体检”,识别自身数字化水平、核心痛点与瓶颈。
“后厂”广泛聚能,让企业“转好”有支撑。作为资源总站与方案工厂,“后厂”通过大模型工匠工厂与“知业”大模型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基于企业诊断结果定制轻量化、快部署、低成本的转型套餐,提供政策对接、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等全要素保障;依托自主研发的“数转大师”实现转型套餐大规模应用,前期还支持企业免费试用。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为1.5万家企业提供深度诊断服务,培训近5000位数字化转型人才,吸引超1万人次到场体验,总服务企业数突破2.2万家。
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供需失衡”痛点,中心构建的供给与需求资源库,成为智能问答及供需匹配智能体的核心支撑。
韩富杰介绍,供给资源库涵盖935余家服务商的3000余款产品、方案及案例,需求资源库则汇聚2.2万余家中小企业的转型报告与5万余项痛点需求,为智能体提供“全行业、多维度”的数据样本——智能体可基于这些数据训练匹配模型,识别不同行业(如汽车零部件、精品钢)的需求特征与供给方案适配规律,提升匹配精准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