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2日消息(记者 阮修星)11月7日至9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郑哲,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孟庆彬,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治印等领导专家出席开幕式。全国相关科研院所及医疗机构代表共2000余人参会。
2025年大会以“做实基层防控,规范指导减残”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部署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我国脑卒中防控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郑哲对全国脑卒中防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给予肯定。他表示,要以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发展防治康管全链条服务为目标,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学科合作、规范诊疗、高危筛查、目标干预”的防控策略,优化健全脑卒中防治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和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
吉训明表示,将脑卒中防治作为重大公共卫生议题纳入健康中国2030纲要及心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等国家战略,在既有阶段性成果基础上,通过强化制度保障、优化体系建设,推进防控体系强化与能力建设等任务,系统部署脑卒中防治与健康中国行动的协同实施路径。
武治印表示,脑卒中防治是重大公共卫生课题,需紧密对接脑卒中领域核心科学难题与前沿科技动向,依靠高水平的临床科研攻坚,在防治新技术上实现关键突破。要着力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切实保障脑卒中管理专项的顺利推进,为各地开展脑卒中防治与百万减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李大川作国家百万减残工作重点部署,系统梳理脑卒中防治工作要求并明确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从协同推进、体系完善、技术推广、高危防控、康复服务等八大维度作出具体部署。
吉训明作大会主旨报告《聚焦人民健康,开启脑卒中防治新篇章》。报告全面梳理全国脑卒中防治与减残工作,系统展示了“十四五”以来各项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据介绍,20个省市区已成立百万减残专委会,形成全国协同推进格局;2011年以来在全国3000多家基层机构累计完成1700余万例人群筛查和综合干预随访工作,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逐年提升,随访管理高危人群中的血压和血糖值都得到明显控制。“十四五”期间,脑卒中防治关键适宜技术得到快速普及和推广,卒中患者残疾发生率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国家卒中学院体系构建步入正轨,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第2版)已完成编写并指导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开展脑卒中防治与减残工作。覆盖全生命周期“筛、防、诊、治、康、管”的脑卒中防控工作体系已初步建成。
报告也明确了“十五五”期间重点工作:以“强基工程”为引领持续提升基层脑卒中防治救治能力,深入开展“中风识别行动”,以卒中中心高质量建设医联体提升卒中中心建设内涵,中西医协同卒中中心建设,推广主动健康模式并实施“健康中国345目标”。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长海医院教授刘建民作《卒中领域重大研究年终盘点(2024—2025年度)》报告。我国已从卒中防控全球科学证据应用者转变为重要贡献者,过去1年我国研究者在国际临床四大刊及子刊发表科研论文占比23%,正为世界提供更多卒中诊疗中国方案。报告还重点介绍了2025卒中十大焦点议题。
在为期3天的脑卒中大会进程中,与会专家分享脑卒中防治工作在管理模式与技术应用层面的经验。参会代表与专家就脑卒中防治领域的热点议题开展深度交流。本次大会全面总结我国卒中防治及“百万减残”工程的推进成效,系统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